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屏東武德殿小史

「心身鍛鍊倍精神,尚武經文士氣伸。際此列強爭霸日,堪誇勇絕大和民。」

——黃亨吉,〈觀武術有感〉,1933年

1931年屏東武德殿舉行落成式的影像

昨天臺灣在東京奧運拿下第一面的獎牌,是由楊勇緯在柔道項目上奪銀,創下臺灣的柔道歷史,也逐漸掀起一股風潮。

臺灣柔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自一世紀多以前,在日本的統治下隨著警政系統引進,1900年大日本武德會設置臺北、臺中、臺南三處獨立作業的委員部為濫觴,直至現今,警察機關都還深受柔道文化之影響。

楊勇緯的老家屏東,1908年在屏東公園附近的會館(公會堂)旁就建有武德殿,在1928年因建物老舊且腐朽而有改建計畫,後來擇定於圖書館(今太平洋百貨)前興建,1930年動工,隔年正式落成,距今已有90年歷史。


2019年整修完成的屏東武德殿

屏東武德殿(演武場)隸屬於大日本武德會高雄州支部屏東分會,是由任職於高雄州土木課土木技手的小森鐵四郎設計,磚造結構的建築表現出和洋折衷風格,融合洋風的門廊柱身、雨庇托座、平衡錘窗,以及和風的唐破風屋頂,簡潔屋身則顯示1930年代的設計趨勢。


洋風的雨庇托座造型

然而,武德殿寄棟造的四坡頂,原先的設計是鋪設菱形石板瓦,在日本時代後期易為日式黑瓦,改變外觀最顯眼的洋風特徵。


日本時代後期易為黑瓦的屏東武德殿
(資料來源:高雄州市立屏東實踐商業學校畢業紀念冊)

戰後屏東武德殿被接收作為集會場所的中山堂之用,1951年改由軍人之友社進駐,曾將門廊改建,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年再由縣政府收回,歷經調查研究與整修工程後,2019年修復完成再利用為藝文空間。


戰後中山堂時期的影像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軍人之友社屏東縣軍人服務站時期的屏東武德殿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不過可惜的是,復原後門廊的唐破風屋頂,其破風板、鬼板、猪目懸魚新作的形式和原貌相去甚遠,且柱礎的做法也不同,根據KUN的仔細推敲,以前唐破風屋頂極有可能是採用鋼筋混凝土材料,但修復設計過程上沒有多做考究,實屬美中不足。


新舊門廊的唐破風屋頂比較

臺灣各地還保留不少精彩的武德殿建築,訴說著日本武道文化對於島上歷史的深遠影響,KUN在《薰風》Vol.16撰有〈大和精神的鍛鍊場域—臺灣的武德殿〉一文,對於武德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瞧瞧喔!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世界館體系的巔峰——臺北大世界館

由於國內疫情的關係,現在只要餐飲娛樂場所有什麼風吹草動,馬上就會引起熱烈的討論,大家都很擔心習慣消費的場所消失。昨天傳出臺北西門町的星聚點疑似歇業,這間熱門的KTV位於「新世界大樓」中,曾是見證電影娛樂天國盛況的「大世界館」舊址,幾年前也牽扯入黨產的糾葛中。

大世界館外觀
(影像來源:黃彥傑提供)

在日本時代稱霸臺島映畫界的世界館體系,是怎麼形成的呢?

這要從市區改正推行下,臺北府城城牆逐漸消失說起,從城內通往艋舺要津的西門最先被拆除,新劃道路與街區串接起城內、外,更加速了西門外地區的興盛。

1913年新起橫街的寄席芳乃亭(芳野亭)另建活動常設館,舊館則售予服部清後成為新高館,1916年新高館再由岩橋利三郎改為世界館經營。1918年岩橋利三郎邀請其弟古矢正三郎來臺,一同經營電影事業,為了提高競爭力,1921年在橢圓公園前開設規模宏偉的新世界館,原世界館則改成第二世界館,兩者皆為固定放映電影的活動常設館。

橢圓公園前的新世界館
(影像來源:廖明睿提供)

岩橋利三郎在1925年逝世後,古矢正三郎承接的經營權,在西門町地區是芳乃、世界兩館鼎立的局面中,開始強力拓展世界館的規模,1926年買下大稻埕的臺灣キネマ館(奇麗馬館),改裝成第三世界館開業,隔年南門外的龍口亭也加盟成為第四世界館。接著古矢分買下臺南田町與基隆天神町的土地,興建活動常設館,分別成為臺南世界館(1931)與基隆世界館(1932)。

撐起臺灣映畫界霸主之名的世界館體系

不過日漸壯大的世界館事業,卻在1934年迎來古矢正三郎逝世的噩耗,享年52歲。儘管消息令人悲傷,其夫人古矢せん仍勇敢擔起世界館的館主之職,繼承丈夫遺志堅守事業,並在1935年興建起規模宏大的大世界館。

古矢正三郎

在當時一般大眾的印象裡,有能力在事業營運開創出一片天地的通常為男性,但在臺北戲院界中,繼芳乃亭主人永戸トモ後,古矢せん更撐起臺灣映畫界霸主之名,這兩位不讓鬚眉的傳奇女子,時人皆稱「女丈夫」。

「女丈夫」古矢せん

大世界館的建築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設計,可能出自當時任職該會社的鈴置良一之手,亮白的外觀帶有新潮的現代主義風格,一側高起的塔樓搭配圓窗開口,彷彿是艘駛向事業高峰的船艦,成為映畫街的嶄新地標。

鋼筋混凝土造的大世界館,有地下一層與地上三層,內部觀影空間規模宏大,底層可容納1400名觀眾,中層與頂層看臺則共有740個座位,昔日近2000多人在同一個影廳內看電影的感受,現代應該很難體會得到。

臺北南署轄區內數家映畫館於1942因應戰時成立了「臺北合同興行會社」,圖中為當時的幾間直營興行場。

戰後西門町有不少日資戲院被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由中影公司營運,大世界館直接改為大世界戲院,仍是十分受到歡迎的電影院。但多廳化時代來臨後,大世界戲院的經營遇到瓶頸,1990年代初開始有拆除重建的消息出現,1997年國民黨進行標售,以14億賣出,由中投公司購得,故如今仍是黨產,這樣右手賣左手的情形甚是常見。

1997年《聯合報》報導大世界戲院歇業之剪報

最終,這座西門町最後的日本時代老戲院建築,帶著62年的影史,在1998年化為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