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那一夜裡,民主運動的火苗開始燃起台灣人民的希望。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服務處計劃舉辦世界人權日的紀念活動,過程卻屢遭打壓,在前一日發生的鼓山事件後,造成黨外人士群情激昂,本來希望定點舉辦的室內演講聚會,演變成具有抗議色彩的遊行運動,原起初打算南下參與的黃信介、呂秀蓮、陳忠信、黃順興等人,也緊急出席高雄的活動。
在與治安單位協調失敗後,遊行隊伍在當晚六點多出發,由於原先預計前往的扶輪公園(今中央公園南側區域)已被部隊包圍封鎖,故從服務處集結後,即轉而走向北方,舉著象徵光明和希望的竹管火把,抵達中山路、中正路口的大圓環,停下來開始演講,不僅周遭群眾萬頭攢動,天橋上也站滿了人聽著演講。
不過遊行隊伍出發之際,在市立體育館內集結的鎮暴部隊,也正朝著服務處的位置前進,逐漸包圍大圓環四周通路。遭到封鎖的演講現場,群眾開始鼓譟不安,施明德與姚嘉文便進入第一分局(今新興分局)談判,希望撤除部分的包圍憲警,最終談判破裂,加上鎮暴車冒出了白煙,使得恐慌的群眾往西側中正四路方向逃離。
突破封鎖線後,更多圍觀的群眾加入遊行行列,但忽然出現一群不明人士,假裝成一般民眾持木棍追打憲警,據說是官方事先安排好的。遊行隊伍經過南台路、自立路口後,在瑞源路左轉欲回到服務處,過程中又有流氓趁亂報復,任意毆打憲警,甚至保一總隊其中一位中隊隊長還聽到出手的暴徒中,有人說:「你們沒有必要回手,我們打一打就不打了。」疑似有治安人員潛伏群眾之中。
回到服務處前的群眾仍情緒高張,不願解散,黨外人士只好繼續演講安撫群眾。到了十點左右,忽然一陣陣的聲響從南邊傳來,鎮暴部隊像大恐龍般往服務處逼近,鎮暴車施放催淚瓦斯,群眾在煙霧瀰漫中被衝散,兵民在打鬥中雙雙掛彩,進行一連串的驅散後,到十一點才結束整起衝突。
事件過後,軍警情治人員展開逮外人士的大逮補,並以軍法法庭審判,不過在家屬的營救與海外的聲援下,才採取公開的方式審判。原本官方認為此舉能殺雞儆猴,卻適得其反,民眾不僅增加對受審人士的同情,更進一步認識了自由權利,為台灣未來的民主思想種下火苗。
走過四十年歲月的美麗島事件,是台灣威權統治逐步弱化的轉捩點,間接促進後來的解嚴,培養出國家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推手,「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台灣民主」中研院的學者吳乃德如此認為。現今台灣人民所享受的自由民主,並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未來的每一步,仍須靠你我的意志來貫徹與實現。
當年舉辦世界人權日活動的高雄服務處,舊址建築早在2004年即已登錄為高雄市的歷史建築,在過去的十五年間連續轉手、轉租下,此一文化資產的外觀歷經多次拉皮,現今難以辨識其原貌。儘管該建築為私產,不過在其閒置期間,也不曾看到官方進行協調、規劃再利用的動作,如此重要的民主運動見證,卻無法妥善延續其場域的文化教育價值,在這座台灣唯一被全民人權教育協會認定的人權城市裡,是再可惜不過的事了。
本文引用之歷史影像皆為韓乃鎮先生所拍攝,謹以此文悼念這位留下珍貴畫面的新聞工作前輩。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老建築的活化轉用—葬儀空間
一直以來對高雄田町齋場的深入研究,發現其格局有別於日本傳統葬儀堂的空間,融入了一點西方特色,長型挑高的空間,以及兩側外廊的設置,帶有一點類似西方教堂巴西利卡的空間形制,事實上西方教堂也是會舉辦葬禮儀式的空間,同時也影響了西方Funeral Chapel(殯儀館)的空間樣態,故日本時代後期的葬儀堂建築,逐漸從傳統寺殿的方型格局轉變成為長型的「式場」樣態,有可能是受到西方的影響。
而當這種葬儀空間的老舊建築,一旦荒廢閒置後,還有可能在有什麼樣的利用呢?這在東方社會的思想裡,應該只會忌諱這樣的空間,亟欲剷平,眼不見為淨吧?那西方國家會怎麼樣看待這樣的一個空間呢?
想不到西方國家在近期就有個Funeral Chapel的再利用案例,Blackburn Funeral Chapel位於美國德州,建於1941年,空間感和田町齋場類似,只是比較狹長一點。十分有趣的是這座荒廢已久的老建築在2016年由一間Herring Bank的銀行買下來,將空間加以整修後,再利用當作分行(Herring Bank Pierce Branch)使用,原有殯儀館的高窗加上新的照明,使得挑高的空間十分明亮,而原有寬敞的弔祭空間,使得新的使用配置在規劃與設計上十分方便。在整理過後,保留下小鎮重要的老建築。
而另一個再利用的有趣案例,則是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大急流城,原本當地East Hills社區有一座由Metcalf Funeral Home建於1948年的Funeral Chapel,1980年結束營運後廢棄了一段時間。到了2010年,由幾位想經營啤酒廠的業者成立Brewery Vivant並進駐這一塊基地,除了在旁邊新建釀酒設施的部分空間外,更將殯儀館整理成啤酒廠的酒吧餐飲空間,挑高的空間保留下昔日的木構屋架,並修復原有的特色吊燈,祭壇位置改設吧台,通廊也隔出座位區,而寬敞的弔祭空間則可以配合活動改變陳設。如此一來,老建築搖身一變成了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也讓不少人對於這昔日的葬儀空間感到耳目一新。
近期又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案例,也是位於美國,在威斯康辛州的卡德希(Cudahy)小城中,一座建於1928年的小型私營殯儀館Schramka Nero Funeral Home,在2014年歇業後閒置,又於2018年轉售。不過新買主並非是要繼續經營殯儀館,而是由年輕的藝術家Madeline Glaspey,將空間改造成為藝術學校與藝廊。
以藝術活水使這個過去與生命告別的空間再次復甦,Find Your Light Art School and Gallery在今年開幕。藝術家利用牆面粉刷、地板鋪設、燈光照明等方式,將空間營造出溫馨的感覺。昔日寬敞且明亮的弔祭空間,成為教學的場域,搭配兩側通廊與端部祭壇的畫作點綴,使每個角落都充滿藝術氣息。
由上述三個案例可知,西方人對於這樣的一個殯儀館空間,並不會因為舉辦過喪禮而避之唯恐不及,反而再造出十分有趣的新空間使用。高雄田町齋場曾於戰後1960年代轉作鼓山第二公有市場使用,可能是當初攤販都為了生活,求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做生意的空間,所以不太避諱在一座曾經的葬儀堂內討生活,為了死、為了生,接續同一個場所內上演著。目前討論田町齋場相關的再利用方法,如果單純一點,或許由地主陽信銀行進駐作為其分行辦公室使用,也不失為一個方法。如果一座曾作為葬儀空間的老建築要活化再利用,可以怎麼做的想法更需要大家集思廣益!
高雄田町齋場內弔祭空間拆除部分市場時期水泥台座後望向祭壇之景象 |
而當這種葬儀空間的老舊建築,一旦荒廢閒置後,還有可能在有什麼樣的利用呢?這在東方社會的思想裡,應該只會忌諱這樣的空間,亟欲剷平,眼不見為淨吧?那西方國家會怎麼樣看待這樣的一個空間呢?
想不到西方國家在近期就有個Funeral Chapel的再利用案例,Blackburn Funeral Chapel位於美國德州,建於1941年,空間感和田町齋場類似,只是比較狹長一點。十分有趣的是這座荒廢已久的老建築在2016年由一間Herring Bank的銀行買下來,將空間加以整修後,再利用當作分行(Herring Bank Pierce Branch)使用,原有殯儀館的高窗加上新的照明,使得挑高的空間十分明亮,而原有寬敞的弔祭空間,使得新的使用配置在規劃與設計上十分方便。在整理過後,保留下小鎮重要的老建築。
將原有葬儀空間改作銀行辦公室的Herring Bank Pierce Branch (照片取自amarillo.com) |
空間感十分有趣的Herring Bank Pierce Branch (照片取自amarillo.com) |
而另一個再利用的有趣案例,則是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大急流城,原本當地East Hills社區有一座由Metcalf Funeral Home建於1948年的Funeral Chapel,1980年結束營運後廢棄了一段時間。到了2010年,由幾位想經營啤酒廠的業者成立Brewery Vivant並進駐這一塊基地,除了在旁邊新建釀酒設施的部分空間外,更將殯儀館整理成啤酒廠的酒吧餐飲空間,挑高的空間保留下昔日的木構屋架,並修復原有的特色吊燈,祭壇位置改設吧台,通廊也隔出座位區,而寬敞的弔祭空間則可以配合活動改變陳設。如此一來,老建築搖身一變成了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也讓不少人對於這昔日的葬儀空間感到耳目一新。
將葬儀空間再利用成為魅力餐飲場所的Brewery Vivant (照片取自crainsdetroit.com) |
Brewery Vivant's taproom 內部的空間利用情形 (照片取自crainsdetroit.com) |
近期又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案例,也是位於美國,在威斯康辛州的卡德希(Cudahy)小城中,一座建於1928年的小型私營殯儀館Schramka Nero Funeral Home,在2014年歇業後閒置,又於2018年轉售。不過新買主並非是要繼續經營殯儀館,而是由年輕的藝術家Madeline Glaspey,將空間改造成為藝術學校與藝廊。
以藝術活水使這個過去與生命告別的空間再次復甦,Find Your Light Art School and Gallery在今年開幕。藝術家利用牆面粉刷、地板鋪設、燈光照明等方式,將空間營造出溫馨的感覺。昔日寬敞且明亮的弔祭空間,成為教學的場域,搭配兩側通廊與端部祭壇的畫作點綴,使每個角落都充滿藝術氣息。
Find Your Light Art School and Gallery 外觀 (照片取自wuwm.com) |
Find Your Light Art School and Gallery 內部 (照片取自wuwm.com) |
由上述三個案例可知,西方人對於這樣的一個殯儀館空間,並不會因為舉辦過喪禮而避之唯恐不及,反而再造出十分有趣的新空間使用。高雄田町齋場曾於戰後1960年代轉作鼓山第二公有市場使用,可能是當初攤販都為了生活,求一個可以遮風避雨做生意的空間,所以不太避諱在一座曾經的葬儀堂內討生活,為了死、為了生,接續同一個場所內上演著。目前討論田町齋場相關的再利用方法,如果單純一點,或許由地主陽信銀行進駐作為其分行辦公室使用,也不失為一個方法。如果一座曾作為葬儀空間的老建築要活化再利用,可以怎麼做的想法更需要大家集思廣益!
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的高雄田町齋場 |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高雄武德殿九十五歲大壽
七月十九日是高雄武德殿的九十五歲生日,再過五年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年建築了!
過去常有人認為可以被指定為古蹟的老建築,應該都要超過一百年才有資格,便把一些不足一世紀生命的珍貴資產毀掉,對於日本時代的建築更棄之如敝屣。但若當年沒有留下這些七、八十歲的建築,何來百年的古蹟?不僅保存的觀念會隨著時代進步,事實上老建築的歲數也在不知不覺中增長。
「武道」在日本是十分受到重視的文化傳統,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武道文化由警界積極引入與發展,隨著大日本武德會在台灣逐步成立有關組織,且大力推動之下,各地都陸續興建起「武德殿」這類武道設施。
一世紀前的打狗地區,最早於1918年開始有地方人士倡議成立武道設施,但直到1921年才在高雄郡役所內建立高雄演武場。不過可能因為演武場空間規模有限,兩年後大日本武德會高雄支所決定新建武德殿,作為劍道、柔道的本館,建築敷地選定壽山山麓之位置。
又名「振武館」的高雄武德殿,於1924年2月正式動工興建,7月竣工後為慶祝落成,於十九日、二十日舉行為期兩天的記念演武大會。首日在武德殿內展開劍道與柔道的表演賽,宴會則在第一小學校(今鼓山國小)禮堂進行。隔日還有馬術大會及水泳大會,分別在二葉運動場(今鹽埕區大智路、新樂街口西南角一帶)與高雄川畔的警察水泳練習所舉辦。
有別於和風表情的武德殿典型外觀,高雄武德殿帶有些許西洋建築的特徵,屬於和洋折衷式樣的風格,設有唐博風的入口簷下有西洋柱式,洋式砌法的磚牆上,更有十分獨特的箭及靶之浮雕裝飾。這一棟極為特別的武德殿建築,根據文獻推測,設計者應為當時高雄州土木課技手和田真,其知名作品還有高雄劇場及高雄奉迎門等。
戰後武德殿由鼓山國小代為管理,曾充為教室及教師宿舍使用,爾後遭閒置許久。1997年最初經內政部審議後,被指定為古蹟,應為同類型建築最早受到《文資法》保存者。這座台灣現存最老的武德殿,終在2004年修復完成,隔年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劍道文化促進會經營管理,可謂高雄第一個以非營利模式委外經營的文化資產,亦為台灣首例恢復原始功能的再利用案。
可惜十多年前的修復工程,因為圖像史料不足,故屋頂的瓦片形式與千鳥破風並未完全復原。儘管美中不足,武德殿保存完整的外牆,近一世紀歲月的紅磚在豔陽映照下還十分地鮮明,樹梢篩落的光影更創造出活潑又舒適的活動空間,這個場域可以說是哈瑪星最閃耀的一顆文化之星。
武德殿所座落的老古石砌平台,在日本時代曾植有樹木,目前留存下榕樹與鳳凰木兩棵老樹,往日的榕樹小苗已長成偉然大樹。不過鳳凰木則在2015年受颱風影響而倒塌,但現在已發新芽展現生機,將共同見證武德殿滿百歲的那一刻。
高雄武德殿今貌 |
「武道」在日本是十分受到重視的文化傳統,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武道文化由警界積極引入與發展,隨著大日本武德會在台灣逐步成立有關組織,且大力推動之下,各地都陸續興建起「武德殿」這類武道設施。
一世紀前的打狗地區,最早於1918年開始有地方人士倡議成立武道設施,但直到1921年才在高雄郡役所內建立高雄演武場。不過可能因為演武場空間規模有限,兩年後大日本武德會高雄支所決定新建武德殿,作為劍道、柔道的本館,建築敷地選定壽山山麓之位置。
又名「振武館」的高雄武德殿,於1924年2月正式動工興建,7月竣工後為慶祝落成,於十九日、二十日舉行為期兩天的記念演武大會。首日在武德殿內展開劍道與柔道的表演賽,宴會則在第一小學校(今鼓山國小)禮堂進行。隔日還有馬術大會及水泳大會,分別在二葉運動場(今鹽埕區大智路、新樂街口西南角一帶)與高雄川畔的警察水泳練習所舉辦。
有別於和風表情的武德殿典型外觀,高雄武德殿帶有些許西洋建築的特徵,屬於和洋折衷式樣的風格,設有唐博風的入口簷下有西洋柱式,洋式砌法的磚牆上,更有十分獨特的箭及靶之浮雕裝飾。這一棟極為特別的武德殿建築,根據文獻推測,設計者應為當時高雄州土木課技手和田真,其知名作品還有高雄劇場及高雄奉迎門等。
高雄武德殿舊貌 |
可惜十多年前的修復工程,因為圖像史料不足,故屋頂的瓦片形式與千鳥破風並未完全復原。儘管美中不足,武德殿保存完整的外牆,近一世紀歲月的紅磚在豔陽映照下還十分地鮮明,樹梢篩落的光影更創造出活潑又舒適的活動空間,這個場域可以說是哈瑪星最閃耀的一顆文化之星。
武德殿所座落的老古石砌平台,在日本時代曾植有樹木,目前留存下榕樹與鳳凰木兩棵老樹,往日的榕樹小苗已長成偉然大樹。不過鳳凰木則在2015年受颱風影響而倒塌,但現在已發新芽展現生機,將共同見證武德殿滿百歲的那一刻。
武德殿昔日的鳳凰木樹影 |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從打狗山到壽山
位於高雄西部海岸的天然屏障,資源豐富的壽山,不僅是重要的生態樂園,更是十分受高雄市民們歡迎的休閒去處。在九十六年前的今天,文獻上正式出現了「壽山」這個山名。
自古以來,這座山曾經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像打狗山、打鼓山、麒麟山、埋金山、猿山、柴山、高雄山等,先民們運用山上的林木做為薪材,以及老古石作為建材與石灰材料,還有豐富的湧泉資源滋養山腳下聚落。
日本時代的高雄港區在1908年開啟築港工程,同時也發布市區計畫,但填海造陸成的土地有限且寸土寸金,故緊鄰市街並擁有豐富自然景緻的打狗山,儼然是公園設置的絕佳選擇。起初「打狗公園」預定地由於預算短缺,僅加以植樹而未正式闢園,到1912年間該地先進行打狗水道淨水池工程,並修築周邊土地成為公園遊憩設施,成為眺望市街的最佳觀景點,常有園遊會及觀月會在此舉辦,不久後將公園範圍擴大,部分延伸至北邊金刀比羅神社境內。
1923年裕仁皇太子應邀訪問台灣,史稱「東宮行啟」之行,共十二天,在四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巡視高雄地區時,不僅曾登山休憩,還下榻於高雄山麓的貴賓館(御泊所) 。過了幾天的四月二十九日為皇太子誕辰,當時他還在返回日本的航程中,其侍從長入江為守提議為皇太子祝壽,而將高雄山命名為「壽山」,此後公園即以「壽山紀念公園」為名。
同年底地方政府聘請日本林學大師本多靜六,來高雄進行壽山公園的調查與設計,開始逐年編列預算,闢建遊覽道路、茶亭、展望台等相關設施,更開鑿壽山洞隧道,連接市街與西子灣地區。此外串連起區內景點的壽山自動車道,亦為眺望景觀良好的展望道路,彼時還設有遊覽自動車,讓遊客能輕鬆欣賞公園美景。這座兼備生態保育、遊覽休憩、運動保健等多樣功能的南部第一遊園勝地。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舉辦「台灣八景」票選活動時,壽山更獲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戰後壽山公園曾經一度更名為「中山公園」,後來由高雄市長轉任台灣省民政廳廳長的陳武璋,為替總統蔣介石祝壽,提議將壽山易名為「萬壽山」,1970年核定更名,二十年後市議會才提案恢復了壽山之名。不過事實上萬壽山是日本時代就已經出現的名稱,當時為臨濟宗龍泉禪寺的「山號」。
2011年,為有效管理並永續保護壽山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史蹟,內政部通過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沿用了日本時代的壽山名稱,更是台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是值得高雄人好好寶貝的一處珍貴資產。
小澤秋成畫筆下壽山公園內的散步道(鄭喬維提供) |
自古以來,這座山曾經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像打狗山、打鼓山、麒麟山、埋金山、猿山、柴山、高雄山等,先民們運用山上的林木做為薪材,以及老古石作為建材與石灰材料,還有豐富的湧泉資源滋養山腳下聚落。
日本時代的高雄港區在1908年開啟築港工程,同時也發布市區計畫,但填海造陸成的土地有限且寸土寸金,故緊鄰市街並擁有豐富自然景緻的打狗山,儼然是公園設置的絕佳選擇。起初「打狗公園」預定地由於預算短缺,僅加以植樹而未正式闢園,到1912年間該地先進行打狗水道淨水池工程,並修築周邊土地成為公園遊憩設施,成為眺望市街的最佳觀景點,常有園遊會及觀月會在此舉辦,不久後將公園範圍擴大,部分延伸至北邊金刀比羅神社境內。
高雄淨水池(引用自國家圖書館) |
1923年裕仁皇太子應邀訪問台灣,史稱「東宮行啟」之行,共十二天,在四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巡視高雄地區時,不僅曾登山休憩,還下榻於高雄山麓的貴賓館(御泊所) 。過了幾天的四月二十九日為皇太子誕辰,當時他還在返回日本的航程中,其侍從長入江為守提議為皇太子祝壽,而將高雄山命名為「壽山」,此後公園即以「壽山紀念公園」為名。
同年底地方政府聘請日本林學大師本多靜六,來高雄進行壽山公園的調查與設計,開始逐年編列預算,闢建遊覽道路、茶亭、展望台等相關設施,更開鑿壽山洞隧道,連接市街與西子灣地區。此外串連起區內景點的壽山自動車道,亦為眺望景觀良好的展望道路,彼時還設有遊覽自動車,讓遊客能輕鬆欣賞公園美景。這座兼備生態保育、遊覽休憩、運動保健等多樣功能的南部第一遊園勝地。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舉辦「台灣八景」票選活動時,壽山更獲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吉田初三郎繪製台灣八景之一的壽山(鄭喬維提供) |
戰後壽山公園曾經一度更名為「中山公園」,後來由高雄市長轉任台灣省民政廳廳長的陳武璋,為替總統蔣介石祝壽,提議將壽山易名為「萬壽山」,1970年核定更名,二十年後市議會才提案恢復了壽山之名。不過事實上萬壽山是日本時代就已經出現的名稱,當時為臨濟宗龍泉禪寺的「山號」。
2011年,為有效管理並永續保護壽山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史蹟,內政部通過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沿用了日本時代的壽山名稱,更是台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是值得高雄人好好寶貝的一處珍貴資產。
2019年2月5日 星期二
愛河燈會源流
每當農曆新年期間,高雄人們很常沿著愛河散散步,欣賞迎接元宵節到來的各式花燈,而今年更因為宗教燈區的蓮花燈造型,而引起全台的熱烈討論。對於習慣愛河畔燈會活動的高雄人,你們是否知道,高雄究竟是何時開始在愛河畔舉辦元宵節相關活動的呢?
1998年為迎接國際海洋年,身為港都大城的高雄,為了城市的行銷,官方初次於元宵節舉辦大型燈會,在此之前的元宵節,幾乎只有文化中心的晚會活動為官方所舉辦。而首次的高雄燈會以「乘風破浪開大運」為主題,主燈區為文化中心,副燈區則設於愛河,沿著愛河畔的燈河景觀讓不少市民感到驚艷,元宵晚會的會場則選在甫整修完重新開放的仁愛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同時在完工不久的八五大樓的頂樓與樓肩設置巨燈群組,打造出全臺最高的花燈。從此之後,愛河兩岸便成為了元宵節欣賞花燈的重要場地。
在高雄舉辦首次燈會以前,臺灣以燈會為名的大型活動是臺北的「臺北燈會」,自1990年起皆是由交通部觀光局籌辦,不過後來常出現以中央經費獨厚臺北市民的負面意見。直到2000年臺灣首次政權交替後,時任總統的陳水扁認為過去重北輕南的作為應該有所改進,決定將全國性的燈會首度移師至高雄舉辦,並將臺北燈會改名為高雄燈會(2003年才正式更名為臺灣燈會)。
2001年的高雄燈會主要燈區位於愛河兩岸與仁愛公園,為了配合活動,市政府還在河畔設置親水木棧道,主燈「鰲躍龍翔」位於愛河左岸民生二路底,由知名雕塑家楊奉琛所設計,在燈會結束後並未拆除,至今仍為愛河畔的重要地標。而在春節前就已經上場的「海洋之星」燈區,位於新光路親水公園(今星光水岸公園)北側十七號到二十一號碼頭的苓雅商港區,讓民眾能一親這個長期被隔絕的碼頭地帶。
當時的燈會特別開出嘟嘟火車繞行臨港線鐵路,方便民眾遊覽市區、港區及燈區,體驗不同於以往的遊燈會活動,由於期間車票皆被搶購一空,且班班客滿,故在此次的燈會活動後,市府開始評估改建輕軌捷運的可能性,這也是今日高雄輕軌建設最初的契機。
2002年高雄仍取得全國性燈會的主辦權,雖然後來並無中央的經費補助,市政府仍戮力籌辦,更結合了國際旗鼓節,成為高雄在元宵節期間的重大活動,帶動起地方觀光,行銷城市的水岸魅力。高雄燈會不僅使愛河兩岸開放空間的建設與養護日趨進步,目前航行於水面上的愛之船,還是在2004年的燈會中首度露面,至今仍是民眾飽覽愛河風光的重要交通工具呢!
2001年高雄燈會的愛河燈區景象(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
1998年為迎接國際海洋年,身為港都大城的高雄,為了城市的行銷,官方初次於元宵節舉辦大型燈會,在此之前的元宵節,幾乎只有文化中心的晚會活動為官方所舉辦。而首次的高雄燈會以「乘風破浪開大運」為主題,主燈區為文化中心,副燈區則設於愛河,沿著愛河畔的燈河景觀讓不少市民感到驚艷,元宵晚會的會場則選在甫整修完重新開放的仁愛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同時在完工不久的八五大樓的頂樓與樓肩設置巨燈群組,打造出全臺最高的花燈。從此之後,愛河兩岸便成為了元宵節欣賞花燈的重要場地。
1998年首屆高雄燈會的報導(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
在高雄舉辦首次燈會以前,臺灣以燈會為名的大型活動是臺北的「臺北燈會」,自1990年起皆是由交通部觀光局籌辦,不過後來常出現以中央經費獨厚臺北市民的負面意見。直到2000年臺灣首次政權交替後,時任總統的陳水扁認為過去重北輕南的作為應該有所改進,決定將全國性的燈會首度移師至高雄舉辦,並將臺北燈會改名為高雄燈會(2003年才正式更名為臺灣燈會)。
2001年的高雄燈會主要燈區位於愛河兩岸與仁愛公園,為了配合活動,市政府還在河畔設置親水木棧道,主燈「鰲躍龍翔」位於愛河左岸民生二路底,由知名雕塑家楊奉琛所設計,在燈會結束後並未拆除,至今仍為愛河畔的重要地標。而在春節前就已經上場的「海洋之星」燈區,位於新光路親水公園(今星光水岸公園)北側十七號到二十一號碼頭的苓雅商港區,讓民眾能一親這個長期被隔絕的碼頭地帶。
當時的燈會特別開出嘟嘟火車繞行臨港線鐵路,方便民眾遊覽市區、港區及燈區,體驗不同於以往的遊燈會活動,由於期間車票皆被搶購一空,且班班客滿,故在此次的燈會活動後,市府開始評估改建輕軌捷運的可能性,這也是今日高雄輕軌建設最初的契機。
2002年高雄仍取得全國性燈會的主辦權,雖然後來並無中央的經費補助,市政府仍戮力籌辦,更結合了國際旗鼓節,成為高雄在元宵節期間的重大活動,帶動起地方觀光,行銷城市的水岸魅力。高雄燈會不僅使愛河兩岸開放空間的建設與養護日趨進步,目前航行於水面上的愛之船,還是在2004年的燈會中首度露面,至今仍是民眾飽覽愛河風光的重要交通工具呢!
今日的愛河與愛之船 |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愛河與愛情產業鏈
日前高雄市政府聘請瓊瑤擔任愛情產業鏈總顧問,引發了不小討論聲浪。不過在大家抨擊「小三說」的爭議外,瓊瑤女士提出的三大構想其實更值得深入評析。三大構想大致上為「愛河上蓋橋」、「建主題公園」、「拍愛河電影」,都與愛河有關。
第一項構想是因為瓊瑤女士認為世界上知名的和都有許多橋,在愛河上多蓋幾座橋可以融入愛情橋的概念。但是她應該不知道,愛河整個流域包含主流與其他支流,不管是車行還是人行的大大小小橋樑,保守估計約有七十多座,可以說是台灣橋樑密度最高的河流之一,真的有需要為了愛情橋的概念,再多蓋幾座橋嗎?
其二,瓊瑤女士提到高雄一定要興建一座愛情主題公園,有浪漫的樹木、花海、月老池與教堂。過去,官方曾經以「愛」為主題,進行過多次的空間規劃,以及裝置藝術之設置等;再者,愛河沿岸與流域已有不少的公園綠地,且愛河風景區本身就可以是一座大型的帶狀主題公園,若另外多開闢一個愛情主題公園,有可能內容空泛、缺乏特色;最後,愛河旁早就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高雄玫瑰聖母堂,實在沒有必要再花錢弄一座像水晶教堂或高跟鞋教堂的東西。
第三項構想,瓊瑤女士希望拍攝以愛河為主題的愛情電影,並將高雄的美景都拍入。事實上愛河早已是許多電影與電視劇的取景地點,不僅有《王哥柳哥遊台灣》、《高雄發的尾班車》、《八百壯士》、《風櫃來的人》、《天邊的一朵雲》、《對不起我愛你》等電影外,還有電視劇《白色巨塔》、《這裡發現愛》、《痞子英雄》、《春風愛河邊》等。如果能有不錯的劇本,融入更多愛河主題與地域特色,相信大家都會舉手贊成。
從日本時代末期逐漸變成高雄市區重要的核心地帶以來,愛河明媚的風光不僅吸引觀光客,更多的是成雙成對的戀人們身影。充滿浪漫氛圍的河岸,也是不少藝術家的取材對象,像在劉啟祥、廖繼春、詹浮雲等大師的畫筆下,愛河有著不同面貌的風景, 這張有著鮮艷明亮的畫作,即為廖繼春前輩所繪的其中一幅愛河景象,以華麗的野獸派韻味,勾勒出屬於高雄愛河的南國意象。
KUN覺得,與其花大錢做一些已經行之有年的行銷作法,倒不如加強維護愛河的週邊基礎設施,同時延伸支流的整治範圍,並復育沿岸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活化利用流域附近的人文史蹟(如水泥廠、磚窯廠、合板倉庫、石油倉庫等),串聯成高雄獨具特色的愛河水網。
一條有內涵的河川,不只有豐碩的生態與亮麗的景觀,更重要的是與人類互動下所產生的文明,是能訴說故事的文化泉源。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城市之河,承接漫長歷史的人文洗禮,豐富的底蘊成就它的特殊性,唯有維護這般的特殊性,才能讓不同主題之產業鏈保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第一項構想是因為瓊瑤女士認為世界上知名的和都有許多橋,在愛河上多蓋幾座橋可以融入愛情橋的概念。但是她應該不知道,愛河整個流域包含主流與其他支流,不管是車行還是人行的大大小小橋樑,保守估計約有七十多座,可以說是台灣橋樑密度最高的河流之一,真的有需要為了愛情橋的概念,再多蓋幾座橋嗎?
其二,瓊瑤女士提到高雄一定要興建一座愛情主題公園,有浪漫的樹木、花海、月老池與教堂。過去,官方曾經以「愛」為主題,進行過多次的空間規劃,以及裝置藝術之設置等;再者,愛河沿岸與流域已有不少的公園綠地,且愛河風景區本身就可以是一座大型的帶狀主題公園,若另外多開闢一個愛情主題公園,有可能內容空泛、缺乏特色;最後,愛河旁早就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高雄玫瑰聖母堂,實在沒有必要再花錢弄一座像水晶教堂或高跟鞋教堂的東西。
第三項構想,瓊瑤女士希望拍攝以愛河為主題的愛情電影,並將高雄的美景都拍入。事實上愛河早已是許多電影與電視劇的取景地點,不僅有《王哥柳哥遊台灣》、《高雄發的尾班車》、《八百壯士》、《風櫃來的人》、《天邊的一朵雲》、《對不起我愛你》等電影外,還有電視劇《白色巨塔》、《這裡發現愛》、《痞子英雄》、《春風愛河邊》等。如果能有不錯的劇本,融入更多愛河主題與地域特色,相信大家都會舉手贊成。
從日本時代末期逐漸變成高雄市區重要的核心地帶以來,愛河明媚的風光不僅吸引觀光客,更多的是成雙成對的戀人們身影。充滿浪漫氛圍的河岸,也是不少藝術家的取材對象,像在劉啟祥、廖繼春、詹浮雲等大師的畫筆下,愛河有著不同面貌的風景, 這張有著鮮艷明亮的畫作,即為廖繼春前輩所繪的其中一幅愛河景象,以華麗的野獸派韻味,勾勒出屬於高雄愛河的南國意象。
1971年廖繼春所繪之《愛河風景》(引用自羅芙奧藝術集團) |
KUN覺得,與其花大錢做一些已經行之有年的行銷作法,倒不如加強維護愛河的週邊基礎設施,同時延伸支流的整治範圍,並復育沿岸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活化利用流域附近的人文史蹟(如水泥廠、磚窯廠、合板倉庫、石油倉庫等),串聯成高雄獨具特色的愛河水網。
一條有內涵的河川,不只有豐碩的生態與亮麗的景觀,更重要的是與人類互動下所產生的文明,是能訴說故事的文化泉源。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城市之河,承接漫長歷史的人文洗禮,豐富的底蘊成就它的特殊性,唯有維護這般的特殊性,才能讓不同主題之產業鏈保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海水加熱的「湯」?
先來說說,昨天分享日本時代高雄溫泉的真實由來與位置,引發了滿多的討論,發現到網路上有不少人以現今《溫泉法》加以反駁冷泉加熱,但這般似「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用不同時代標準來看的作法應該不盡恰當。
日本時代對於溫泉的定義並沒有統一明確的規範,當時有文獻認為高於華氏70度(約攝氏21度)含有一定濃度泉質的湧泉,即為溫泉。日本到1948年才訂定《溫泉法》,規範攝氏25度以上可以稱為溫泉,而台灣於2003年制定的法規則認定「溫水溫泉」為攝氏30度以上,不過有不少西歐國家認定的溫泉溫度為攝氏20以上。壽山山腳硫化湧泉在日本時代的挖掘探勘,曾有泉溫攝氏28度的記錄,照這樣看來,在當時稱做溫泉並非錯誤,只是不符合現代溫水溫泉的標準而已,不過仍是符合溫泉標準的「冷水溫泉」。
言歸正傳,回到主題!
我們都知道位於火山地震帶的日本是有名的溫泉國,日本人對「湯」的熱愛不在話下。台灣在日本時代除了溫泉陸續被開發外,各地普遍設置的公共浴場,更是官方為了提倡衛生觀念及培養台灣人入浴習慣所施行的措施。
此外,日本在鐮倉時期就有以海水進行「潮湯治」的記錄,明治維新時受到西方國家文化的洗禮,醫療知識隨之進步,對海水浴的運用概念也有所影響,1882年時任愛知縣病院院長的後藤新平,發表了《海水功用論》,內容附有詳細的海濱療養法,同時在大野海岸開設醫療用的海水浴場加以推廣,此後日本各地海濱的海水浴場數量逐步成長,海水浴遂成為大眾夏日的重要活動之一。為了不讓具有療效的海水浴僅止於夏天,當時台灣幾個大型的海水浴場都曾開設利用海水加熱的溫浴場,有「潮湯」、「鹽湯」、「港湯」等之稱呼。
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在1935年配合台灣博覽會,設置地方特設館「觀光館」,推廣高雄州的景點及特產,館舍內除了陳列展示空間外,還有浴場設施,二樓更有視野良好的娛樂休憩室,可眺望船舶往來,甚至可見遠方的小琉球。觀光館在博覽會結束後閉館,市役所便將其設置為「市營溫浴場」,用海水加熱成鹽湯,使得西子灣的熱鬧不僅限於夏季,全年皆可見遊客絡繹不絕。
試著想像一下,那個年代的冬日裡,在高雄市區的居民或外地來的遊客,來到西子灣目送紅潤的夕陽入海,冷風拂來之際,先進溫浴場泡個暖活的鹽湯,在氤氳的氛圍裡小歇一會兒後,再找間料亭吃飯、小酌,最後下榻在旅館內,於笙歌遍佈的觀光地中暖暖地入睡,這是日本時代屬於西子灣的享受。
溫浴場在戰後轉交與總統府,整修後作為蔣介石行館之用,據說為蔣介石在台灣的第一座行館,四周戒備森嚴,是蔣介石及其家人十分喜愛的海邊別墅,可從相關歷史資料中看到許多蔣家人在西子灣行館留下的活動影像。直到蔣介石逝世後,西子灣的管制區移交予市政府管理,並設置蔣介石紀念行館。目前為中山大學所管理,闢設成為「西灣藝廊」,於十多年前指定為市定古蹟。
日本時代對於溫泉的定義並沒有統一明確的規範,當時有文獻認為高於華氏70度(約攝氏21度)含有一定濃度泉質的湧泉,即為溫泉。日本到1948年才訂定《溫泉法》,規範攝氏25度以上可以稱為溫泉,而台灣於2003年制定的法規則認定「溫水溫泉」為攝氏30度以上,不過有不少西歐國家認定的溫泉溫度為攝氏20以上。壽山山腳硫化湧泉在日本時代的挖掘探勘,曾有泉溫攝氏28度的記錄,照這樣看來,在當時稱做溫泉並非錯誤,只是不符合現代溫水溫泉的標準而已,不過仍是符合溫泉標準的「冷水溫泉」。
言歸正傳,回到主題!
我們都知道位於火山地震帶的日本是有名的溫泉國,日本人對「湯」的熱愛不在話下。台灣在日本時代除了溫泉陸續被開發外,各地普遍設置的公共浴場,更是官方為了提倡衛生觀念及培養台灣人入浴習慣所施行的措施。
此外,日本在鐮倉時期就有以海水進行「潮湯治」的記錄,明治維新時受到西方國家文化的洗禮,醫療知識隨之進步,對海水浴的運用概念也有所影響,1882年時任愛知縣病院院長的後藤新平,發表了《海水功用論》,內容附有詳細的海濱療養法,同時在大野海岸開設醫療用的海水浴場加以推廣,此後日本各地海濱的海水浴場數量逐步成長,海水浴遂成為大眾夏日的重要活動之一。為了不讓具有療效的海水浴僅止於夏天,當時台灣幾個大型的海水浴場都曾開設利用海水加熱的溫浴場,有「潮湯」、「鹽湯」、「港湯」等之稱呼。
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在1935年配合台灣博覽會,設置地方特設館「觀光館」,推廣高雄州的景點及特產,館舍內除了陳列展示空間外,還有浴場設施,二樓更有視野良好的娛樂休憩室,可眺望船舶往來,甚至可見遠方的小琉球。觀光館在博覽會結束後閉館,市役所便將其設置為「市營溫浴場」,用海水加熱成鹽湯,使得西子灣的熱鬧不僅限於夏季,全年皆可見遊客絡繹不絕。
高雄西子灣市營溫浴場 |
試著想像一下,那個年代的冬日裡,在高雄市區的居民或外地來的遊客,來到西子灣目送紅潤的夕陽入海,冷風拂來之際,先進溫浴場泡個暖活的鹽湯,在氤氳的氛圍裡小歇一會兒後,再找間料亭吃飯、小酌,最後下榻在旅館內,於笙歌遍佈的觀光地中暖暖地入睡,這是日本時代屬於西子灣的享受。
溫浴場在戰後轉交與總統府,整修後作為蔣介石行館之用,據說為蔣介石在台灣的第一座行館,四周戒備森嚴,是蔣介石及其家人十分喜愛的海邊別墅,可從相關歷史資料中看到許多蔣家人在西子灣行館留下的活動影像。直到蔣介石逝世後,西子灣的管制區移交予市政府管理,並設置蔣介石紀念行館。目前為中山大學所管理,闢設成為「西灣藝廊」,於十多年前指定為市定古蹟。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冷泉加熱成溫泉?
這幾天高雄市政府觀光局長針對壽山腳下冷泉加熱變溫泉的說法,掀起在網路一陣熱烈的討論。事實上在日本時代,山腳下的確曾有將冷泉加熱設置溫泉場的記錄,但觀光局長所提到的內容其實有滿大的錯誤。
首先,龍目井的湧泉其實是清代的鳳山八景之一「龍巖冽泉」,並非屬於日本時代,而此處的湧泉水系是百多年前內惟庄與龍目井庄聚落發展的重要民生水源,更用於灌溉、養殖。日本時代還吸引了其他產業,像高雄牧場(高大乳業創辦人陳行貶年輕時擔任工職處)及永豐蔗板製紙場,二戰期間更成為供應日本海軍的重要水源,送至海軍官舍(今自強新村)、壽山彈藥庫、桃子園碼頭等。
其次,將冷泉加熱成溫泉的地點並非龍目井,而是南側不遠處的「硫磺泉」,清代已有文獻記載此泉。這裡的硫磺泉與大屯山硫磺溫泉(硫酸鹽泉)成因不同,是壽山岩層中豐富的珊瑚、藻類、貝殼等沈積物,在細菌經無氧作用後產生硫化氫成分,混合地下水湧出,是硫化湧泉(Sulphur Spring)的一種。
硫磺泉在日本時代的探勘與檢驗後,看上其發展潛力,在1922年由高雄州政府開發成溫泉浴場,將冷泉加熱而成,並設有休憩空間。爾後再由山陽堂接手經營,不僅有溫泉浴場,亦有旅館、料理屋的營運,還有自動車自市區接送,遂成為高雄郊區風光明媚的名勝之一。
戰後已不見高雄溫泉浴場之經營,現址位於石頭公北側「小橋流水人家」住宅一帶,而溫泉浴場舊址旁的溝渠,原有的老古石護岸已水泥化,在豐雨期仍會由駁坎及溝底裂縫湧出泉水,溝底常可見白色水泉花,還能聞到明顯的硫磺氣味。不過硫磺泉和龍目井一樣,因為早期礦區的開採,以及周邊環境過度水泥化的緣故,出泉量都不如以往豐沛,而龍目井前匯聚的龍巖池,原本生態豐富,更為鱸鰻之棲地,在十年前的工程鋪設卵石,為了方便民眾親水,導致原生動植物消失無蹤。
觀光局長有提到現在冬季出泉量少的事實,但解決之道並不是只有進一步的探勘。若高雄市政府有意發展湧泉水系的觀光,現階段最重要的是進行周邊環境復育、增加滲水面積、減少大型開發,才可能確保壽山山腳下湧泉在四季的水量,更須朝與自然生態共生共存的方向規劃,而非一昧想引來短時間的一窩蜂人潮,這才是壽山湧泉永續發展之道。
首先,龍目井的湧泉其實是清代的鳳山八景之一「龍巖冽泉」,並非屬於日本時代,而此處的湧泉水系是百多年前內惟庄與龍目井庄聚落發展的重要民生水源,更用於灌溉、養殖。日本時代還吸引了其他產業,像高雄牧場(高大乳業創辦人陳行貶年輕時擔任工職處)及永豐蔗板製紙場,二戰期間更成為供應日本海軍的重要水源,送至海軍官舍(今自強新村)、壽山彈藥庫、桃子園碼頭等。
其次,將冷泉加熱成溫泉的地點並非龍目井,而是南側不遠處的「硫磺泉」,清代已有文獻記載此泉。這裡的硫磺泉與大屯山硫磺溫泉(硫酸鹽泉)成因不同,是壽山岩層中豐富的珊瑚、藻類、貝殼等沈積物,在細菌經無氧作用後產生硫化氫成分,混合地下水湧出,是硫化湧泉(Sulphur Spring)的一種。
壽山山腳的硫磺泉 |
硫磺泉在日本時代的探勘與檢驗後,看上其發展潛力,在1922年由高雄州政府開發成溫泉浴場,將冷泉加熱而成,並設有休憩空間。爾後再由山陽堂接手經營,不僅有溫泉浴場,亦有旅館、料理屋的營運,還有自動車自市區接送,遂成為高雄郊區風光明媚的名勝之一。
日本時代高雄溫泉的廣告 |
戰後已不見高雄溫泉浴場之經營,現址位於石頭公北側「小橋流水人家」住宅一帶,而溫泉浴場舊址旁的溝渠,原有的老古石護岸已水泥化,在豐雨期仍會由駁坎及溝底裂縫湧出泉水,溝底常可見白色水泉花,還能聞到明顯的硫磺氣味。不過硫磺泉和龍目井一樣,因為早期礦區的開採,以及周邊環境過度水泥化的緣故,出泉量都不如以往豐沛,而龍目井前匯聚的龍巖池,原本生態豐富,更為鱸鰻之棲地,在十年前的工程鋪設卵石,為了方便民眾親水,導致原生動植物消失無蹤。
昔日高雄溫泉浴場旁的溝渠現貌 |
觀光局長有提到現在冬季出泉量少的事實,但解決之道並不是只有進一步的探勘。若高雄市政府有意發展湧泉水系的觀光,現階段最重要的是進行周邊環境復育、增加滲水面積、減少大型開發,才可能確保壽山山腳下湧泉在四季的水量,更須朝與自然生態共生共存的方向規劃,而非一昧想引來短時間的一窩蜂人潮,這才是壽山湧泉永續發展之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