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愛河灣,佇佗位?

去過愛河,但知道愛河灣在哪裡嗎?

愛河出海口的愛河灣

今年由高雄市政府主辦跨百光年活動的地點——愛河灣,近期已吸引不少民眾前往欣賞燈光秀,不過對於高雄市民來說,愛河灣這個名稱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到底具體空間所指涉的是什麼樣的範圍?

事實上愛河灣之名源自於2017年度的亞洲新灣區計畫,預計將愛河出海口的高雄港13、14、15號碼頭規劃為「愛河灣遊艇碼頭專區」,可說是近年才誕生出的新名稱,目前作為鹽埕商港區至苓雅商港區之間愛河口地帶的泛稱,是由高雄港11至15號碼頭圍塑出的空間。

2013年愛河出海口的鳥瞰景象
(影像來源:高雄720空間影像網)

然而,最初魚塭夾岸的高雄川(愛河)出海口,又是在什麼時候誕生現今愛河灣的地景呢?

愛河灣的輪廓是在打狗港第二期築港計畫中,1917年度的擴張計畫出現,是為提升船舶收容能力而規劃的船渠,1934年起開始進行高雄川出海口兩側的碼頭護岸築造,並興建一座鐵道橋跨越河面,將裏岸壁北側的線路延伸至苓雅寮,逐步構成日後大家所熟悉的臨港線。

1934年《高雄港平面圖》中的愛河灣
(影像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高雄川口右岸的入船町岸壁(今高雄港11、12號碼頭)建有繫船棧橋與普通倉庫數棟,左岸的苓雅寮岸壁(今高雄港13、14、15號碼頭)則見木材整理場及具備起重設備的上家(屋)倉庫。1937年高雄川口岸壁與相關設備完工後,為長達二十五年的高雄港第二期築港計畫劃下句點。

1940年《高雄築港平面圖》中的愛河灣
(影像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苓雅寮岸壁新建的上家倉庫,對於高雄港貨物吞吐能力之提升有很大的助益,使該處遂成為香蕉輸出集中作業的專用碼頭,故1938年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設立新事務所於苓雅寮(今臺灣領袖企業大樓址),不久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也跟進,遷址至青果同業組合旁。

1938年落成於苓雅寮岸壁的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新事務所

戰後,由於高雄川口並無太嚴重的轟炸破壞,整建復舊後又開始運作,舊有木材整理場改為第四船渠,並由唐榮鐵工廠租借作為拆船碼頭,13號碼頭增建一座工業鹽出口用的儲鹽倉庫,11、12號碼頭則有臺糖倉庫數座。為將部分軍用碼頭收回作為商用,港務局將第四船渠改建成軍用登陸碼頭(今高流珊瑚礁群址),1964年完工後可供登陸艇停靠。

1950年代第四船渠作為唐榮鐵工廠拆船碼頭之情景
(影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隨著二十世紀末工業城市轉型的浪潮,高雄舊港區的港埠地帶逐步解除管制,朝向親水遊憩碼頭發展,愛河灣一帶最先開放的是12、13號碼頭與登陸碼頭,分別成為我們現今熟悉的真愛碼頭及光榮碼頭。原本的臨港線鐵道被輕軌取代,周邊拆除倉庫的舊址也成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場館之所在,儘管景觀大幅地變遷,幸運的是還有苓雅寮鐵橋留存作為重要歷史記憶。

與新橋共構的苓雅寮鐵道橋

這次來到高雄舊港區跨年,不妨細細感受這曾歷經香蕉鳳梨果香、甜鹹交織氣味,還有緊張肅穆氛圍的愛河灣,品味一下港都的歷史感!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歷史上的今天—逍遙園開園八十週年

1906年開教於壽山下的南溟山寶船寺,屬於日本佛教中的淨土真宗本願寺派,或稱西本願寺派,是高雄地區最早落腳的東洋信仰文化。而時任西本願寺第22世法主的大谷光瑞,不僅曾是具貴族身份的高僧,也是著名的探險家。

開園式中的大谷光瑞與市長宗藤大陸
逍遙園開園式中的大谷光瑞(左)與市長宗藤大陸(右)

1935年大谷受臺灣總督府之邀來臺,為了發展熱帶產業進行環島視察,隔年決定移居高雄,並擇於大港埔地區興建別邸與農園。由他自己設計的別邸於1940年3月開始興工,以莊子〈逍遙遊〉為典故命名的「逍遙園」,於同年11月1日正式開園。


1940年11月逍遙園開園式的報導

佔地廣闊的逍遙園包含本館、庭院、農園及附屬建築,坐東朝西的本館配置於基地靠近西北側之區域,昔日前方有寬敞的車道通往大門,其餘三面有水池圍繞,庭院還可見苗圃、防風林、假山等造景,充分體現閒適莊園生活的場域設計。

1945年航照圖所見逍遙園的影像
(影像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本館為戰爭期間臺灣少見之講究材料多樣性的私邸,當時還被形容成具大谷風格的近代文化住宅。以老古石材料作為地基的本館建築,構造混合磚、木及鋼骨,主屋架採用改良過的芬克式桁架,為臺灣僅見於民宅的大型鋼桁架。屋瓦與外牆皆採用當時盛行的綠色調裝飾材料。

本館高低錯落的屋頂包含切妻造與寄棟造形式,正面突出有一座通氣用的老虎窗,鋪設的屋瓦與外牆皆採用當時盛行的綠色調裝飾材料。東北側自三夜莊移建而來的木造唐破風與入母屋破風屋頂,以及正面唐破風造型雨庇,還有露臺邊緣的跳高欄,使本館帶有些許佛教建築的表情。

逍遙園開園式當天本館外觀影像

內部的格局強調機能性規劃,而呈現開放式平面,造成本館左右不對稱的外觀,卻能透過細節安排達成視覺上的協調,甚為特殊。此外,室內部分空間的天花板與牆壁以細緻的網代編織裝飾,其中座敷的舟底天井更留存有西六條藤紋泥塑,是西本願寺大谷家的象徵。


逍遙園本館內的食堂

總體而言,逍遙園本館的造型語彙及空間設計,融合和式、洋式兩種風格的特徵,為日本時代末期臺灣和洋折衷式樣建築中最具代表的案例。不過大谷實際居住的時間不長,1942年因戰事擴大的緣故離開臺灣,逍遙園由秘書及學生管理一段時間後才關閉。


逍遙園本館內的和風書齋

戰後,高雄陸軍病院由國防部陸海空軍第二總醫院(今國軍高雄總醫院)所接收,毗鄰的逍遙園本館及三棟附屬建築作為院長及醫官眷屬之宿舍使用,周邊原有的庭院、農園陸續有官兵自建數棟房舍,逐漸形成「行仁新村」的陸軍眷舍。

其中,1960年代吳郡昌院長居住於逍遙園本館期間,曾在公眾防空壕大量製造雲南白藥,並成立中國雲南藥廠有限公司高雄通訊處,是較為特殊的空間使用歷程。由於醫院遷移的變動及眷村改建的政策,行仁新村也因此計劃拆除改建。

所幸逍遙園本館在201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7年開始進行修復工程,保留下大谷光瑞在亞洲碩果僅存的一棟別邸,也見證自1930年代末期起高雄的地位越加受到重視之發展脈絡。


逍遙園周遭變化甚鉅的地貌

逍遙園開園式中的大谷光瑞參議與宗藤大陸市長
歷經三年整修的逍遙園本館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歷史上的今天—高雄州廳開廳百週年

1920年臺灣總督府施行地方制度的改正,重新規劃行政區域,設置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等五州,以及花蓮港廳、臺東廳等二廳。不過高雄州的名稱在正式底定前,曾發生一些小風波,現今的高屏地區在當時主要由臺南廳(鳳山支廳、阿公店支廳、楠梓坑支廳、打狗支廳)與阿緱廳管轄,最初原欲設置阿緱州,後來可能看重打狗港區的發展無可限量,所以改為打狗州,又因認為用字不雅,而更名高雄州。

廢除的阿緱廳將併入高雄州,這對阿緱街民可說是晴天霹靂,遂發起爭取設置州廳的運動,希望將高雄州的實質行政機關設於阿緱,可惜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官方還是把州廳設於將改名為高雄的打狗。儘管打狗街民歡喜「得州」,但來不及新建州廳廳舍,而且原本打狗支廳的廳舍空間有限,最終決定暫借山下町一丁目的打狗公館作為廳舍,將建築加以修繕後進駐使用。


1920年設立的高雄州廳廳舍
(影像來源:鄭喬維)

1920年9月1日,高雄州廳正式開廳,在廳舍二樓會議室舉行儀式,高雄郡役所(改自打狗支廳)與高雄街役場(改自山下汽船株式會社宿舍)也一同啟用,高雄二字便正式成為了行政區名稱。1926年原本併入高雄州改制為澎湖郡的澎湖廳恢復,升格回澎湖廳,獨立於高雄州之外。

打狗公館原為提供公眾聚會的場所,館舍興建於1914年,額題「萬古傳」,由打狗內地人組合管理營運,一樓主要是辦公使用的事務室,二樓則為可容納三百人的集會空間,1916年還有打狗文庫設立於此,為高雄最早的圖書館。

爾後高雄州廳因空間不敷使用,1929年官方擇於高雄川(今愛河)東岸興建新廳舍(今高雄地方法院址),1931年竣工後進行移轉,舊有廳舍改為高雄市公會堂,成為高雄重要的藝文活動場域,打狗文庫改制成的高雄市立圖書館亦遷回至此。二戰期間公會堂建築部分受損,修繕後由民防指揮部使用,再改由警察局第四分局進駐,後來改制為鼓山分局,1970年代遭拆除重建。

此外,一百年前除了有打狗改名為高雄,高雄地區在實施州制後,許多當時變更的地名亦沿用至今。阿公店街因大崗(岡)山、小崗(岡)山的座落,改為岡山街,並設岡山郡;蕃薯寮街因旗尾山的座落,改為旗山街,並設旗山郡;鳳山街則保留原名,並設鳳山郡,所以我們現今熟悉的「三山地區」,其實是在日本時代開始塑造出來的區域印象。

其餘還有楠梓(楠梓坑)、路竹(半路竹)、彌陀(彌陀港)、燕巢(援剿)、阿蓮(阿嗹)、大樹(大樹腳)、鳥松(鳥松腳)、美濃(瀰濃)、杉林(山杉林)、甲仙(甲仙埔)、六龜(六龜里)等街庄名稱,也都是變更後在1920年9月發布實施,一樣十分值得紀念呢!。


1934年金子常光繪製的〈高雄州大觀〉
(影像來源:遠流博識網)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府城游泳池小史

明天是臺南水都水世界最後一日營業,之後將展開整修計畫,此座臺南市區少見的室外游泳池,KUN曾經很常來游泳。然而,多數人應該都不太清楚這個超過八十年歷史的場域,還有些日本時代留下的遺跡,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關於臺南游泳池的發展變遷吧!

(資料來源:水都水世界)
臺南水都水世界所在場域已有超過八十年的歷史
(影像來源:水都水世界)

位居亞熱帶的臺灣,游泳可謂為夏季的熱門運動項目,事實上這是在日本時代官方的推廣下,才逐漸普及的體育活動。當時各地所設置的游泳池,還有「水浴場」、「水泳場」、「プール(Pool)」等稱法。

日本時代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學生於校內泳池運動之情形
(影像來源:廖明睿)

臺南最早的游泳池,是1922年開設的市營水浴場,位於花園町的公會堂後方(今臺南大遠百公園店),分為161坪的成人泳池,以及30坪的兒童泳池,當時報導不僅稱作臺灣最好的游泳池,甚至還說是日本第一。不過因為開幕首日吸引大量人潮,一位患有夙疾的年輕人突然發病而不幸溺斃,也是臺南最早發生游泳池溺斃的意外事件。

1922年開設的臺南市營水浴場
(影像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後來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1923)、臺南師範學校(1926)、臺南第一中學校(1926)、臺南第二中學校(1938)等單位,都陸續在校園內興建游泳池,不僅方便學生練習,亦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但花園町市營水浴場空間稍嫌狹隘,故官方有新建水泳場的計畫,擇定於桶盤淺野球場(今臺南市立棒球場)附近的丘陵地,原址曾為兒童高爾夫場(ベビーゴルフ場),1937年開始動工興建游泳池,到了隔年才完工開放。新的市營プール佔地較廣,長50米、寬20米的成人泳池符合競技游泳池標準規格,橢圓形的兒童泳池長40米、寬20米,中央設有噴水裝置,其餘還可見跳水臺、淋浴間、更衣室、事務室、值勤室等附屬設施。

1938年市營プール竣工式的影像

1945年航照圖所見市營プール的影像
(影像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順帶一提,關於市營プール所在的桶盤淺周邊地區,在1930年代初的臺南都市擴張計畫中,就被規劃成大型綜合運動園區,初期有野球場、綜合運動場與競馬場的設立。戰事高張的期間更有國民道場的興建計畫,欲打造鍛鍊身心的園區,不過到終戰前只有忠靈塔、州民廣場與州民道場建置完成。後來1970年為了迎接第二十五屆省運,新建有大型田徑場(今市立體育場),才逐步構成體育園區的風貌,即為現今市民們熟悉的體育公園。

1941年〈忠靈塔並國民道場建設計畫圖〉

到了戰後,市營プール被接收為臺南市立游泳池,沿用大部分設施並稍加修繕。爾後臺南市政府為了迎接1982年第九屆臺灣區運動會,在市立游泳池南側增建了當時臺灣最大規模的泳池,共有十二條水道。

1982年所見臺灣區運動會場館鳥瞰影像

不過因市立游泳池設備逐漸老舊,2000年以公辦民營的方式重新營運,更名為水都水世界,業者將日本時代創建的標準池改為室內溫水游泳池,並新建水療池,增建划水道的兒童池則是在池底改鋪設磁磚,戶外也新增了照明設備,方便泳客於夜間活動,隔年正式對外開放。有趣的是,1982年興建的超標準池整修後是以「勞工游泳池」為名,究竟原因為何十分耐人尋味。

水都水世界室外泳池
(影像來源:水都水世界)

經過十九年的營運,原本台泳企業契約到期而結束營運,儘管非常期待游泳池將再次進行修繕,但仍希望整建的規劃能尊重並維護昔日紋理,盡量不破壞保留較完整的兒童池,維持原有池域形制,讓這個超過八十年歷史的游泳池,仍以可愛橢圓外形延續府城兒童的夏日戲水時光。

仍維持舊有外型的兒童池
(影像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超過八十年歷史的兒童戲水天堂
(影像來源:水都水世界)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哈瑪星一棟料亭老建築的百年變遷

漫步在哈瑪星的新濱老街中,街角座落一棟顯眼的老建築,曾擁有「一二三亭」這樣的可愛名稱,屹立在此已超過百年歲月。一世紀多以前還不是老街的「新濱街」,是鐵道部填築的新海埔地中,位於新車站前的新興街區。1908年第二代打狗停車場(火車站)完工後,周遭便開始蓋起商店及住家,快速成長的新濱街,逐漸成為核心市街。

一二三亭現今外觀

鄰近車站與碼頭的新濱街,由於消費人口容易聚集,出現不少旅館住宿、飲食料理的業者。其中由佐賀人江島德一經營的一二三亭,是1914年間就存在的飲食店,起初規模不大,店裡還有專門陪酒的「酌婦」。

隨著哈瑪星商業的高度發展,一二三亭也在1920年進行營業空間的擴充,將兩層樓的木造建築向東側增建,原始量體的寄棟造屋頂,連接起另一側新蓋建築的入母屋造屋頂,兩者之間還留有退縮空間,完美融合成不對稱的有趣格局。木構屋架兼容洋風與和風的樣式,當年擴建工程的上樑祈福飾物「幣串」,仍訴說著建築演變的過往。

一二三亭的屋架上仍留有1920年增建上棟儀式之「幣串」

空間進化後的一二三亭,有專門的「藝妓」表演,搖身成為高雄著名的料亭之一。然而在經營近三十年之際,一二三亭卻歇業了,取而代之的是「みなと(港)旅館」,沿用了本來的料亭建築,但在1942年開業不久後,隨即面臨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轟炸。

一二三亭的藝妓豆千代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1942年みなと旅館開業的廣告

幸運躲過空襲破壞的みなと旅館,戰後初期一度改為聯盛被服廠,接著才轉由南部通運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專營港口貨物裝卸,曾是高雄五大運輸龍頭之一。在此時期,舊有建築的木造屋身,被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過仍保留日本時代的屋頂形式,內部空間則以磨石子材料裝潢。

一二三亭內迷人的空間光影

後來因為高雄港區的產業變遷,南部通運公司走入了歷史。營業處所在的建築荒廢十年後,2008年重新有藝文空間「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進駐,讓沈寂的街區產生微妙變化,增設之「貳樓茶館」更吸引許多關心高雄文史的人士在此交流,成為日後新濱老街保存的力量。這棟高雄僅存的料亭建築,歷經不同單位的利用,看盡老高雄的繁華起落,現今再次拾起最初的名稱,以喫茶店之姿延續著空間的生命。

過去一世紀多的歲月,這個場域囊括了食(料亭)、衣(被服廠)、住(旅館)、行(通運公司)、育(藝廊)、樂(茶館、喫茶店)各種使用,可以說是高雄最精彩的老屋之一!

(本篇原文曾獲「2019年高雄小故事」第一級佳作)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高雄二二八事件中發行號外的《國聲報》

相信許多造訪過哈瑪星的朋友,對鼓山一路上頗具歷史氛圍的街屋不陌生,此區在日本時代是山下町一丁目,為商店林立的交通要津,其中一棟老屋兩側無高層鄰房緊貼,灰白色洗石子外牆的建築很是突出,加上寄棟造屋頂及托次坎柱式襯托出焦點,儘管沒有繁複裝飾,看起來還是相當精巧可愛,幾年前整修完後就一直閒置著。

《國聲報》報社舊址為日本時代的南報商事社

然而,時常打照面的老屋,卻鮮少有人認識它有趣且不凡的身世。七十三年前,臺北爆發二二八事件,衝突逐漸向南蔓延至高雄,當時多家報社都因動亂而停刊,《國聲報》卻於事件期間發出號外,而遭到短暫封閉後改組,該報社所在地正是鼓山一路上的這棟老屋。

《國聲報》為1946年由高雄市長連謀創立的民營報刊,接收日產南報商事社的營業所及廠房設備進行營運,隔年由王天賞接任社長兼發行人,業務蒸蒸日上,發行份數在高雄佔各報之首,王天賞因此也擔任了高雄市記者公會的創會理事長。1947年2月間《國聲報》董事會召開,王天賞遭到解職,改派陳啟川及王石定任社長與副社長,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爆發,王天賞卻因號外的發行而被無端牽連,下獄兩個月多才釋放。

1947年3月5日《國聲報》發行的號外內容
(資料來源:http://thepoj.com/taigu.asp

二二八事件後,高雄要塞司令部接收《國聲報》,改派彭勃主持發行,不久因其創辦《臺北晚報》而有意放棄原本業務,最終《國聲報》停刊後撥交與《臺灣新生報》,1949年在此成立高雄分社,發行「南部版」日報,高雄川變成「愛河」的烏龍報導事件,即是誕生於此。1955年《臺灣新生報》高雄分社遷移至中正四路的新廈(今高雄地檢署第二辦公室),該建築仍為報社所用,爾後才又有貿易商行及牙醫診所等業者先後進駐。

因為《臺灣新生報》高雄分社記者烏龍報導而成名的「愛河」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話說回來,不管是《國聲報》還是《臺灣新生報》的使用空間,其實除了鼓山一路38號的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老屋外,還包含南側36號的磚木混構老屋,但雨淋板外牆與鋪瓦四坡頂都已被鐵皮覆蓋,只能從側面凸窗看出端倪。根據文獻資料推測,兩棟老屋約興建於1930年代,皆為1933年成立的南報商事社所有,是日本時代印刷多種重要書籍的商家,還販售文房具、和洋紙、謄寫版等商品,負責人為山內留吉,曾任高雄印刷文具紙組合之組合長。昔日38號可能為南報商事社的營業辦公空間,36號則是印刷排版處,另外該社在高雄銀座內也設有賣店,可見經營的規模不小。

鼓山一路38號(左)與36號(右)昔日皆為南報商事社所有
南報商事社的廣告
南報商事社曾設有賣店的高雄銀座現貌

從1930年代到現今,兩棟老屋屹立將近九十個年頭,它們的存在使後世還有機會閱讀到日本時代的書籍與刊物,讓人民知道二二八事件期間發生的情形,還意外造就以愛為名的浪漫河流,一直默默地在街頭盛載著記憶,訴說那些歷史現場中的城市故事。

人車往來頻繁的鼓山一路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高雄二二八事件點燃的第一把火——新高雄大酒家

1947年3月3日,臺北爆發衝突的二二八事件已經蔓延到高雄,當天高雄市參議會會議結束後,傍晚市參議員及公務機關的首長、人員一同至「新高雄大酒家」聚會,在此同時街上開始混亂,舉止備受爭論的警察局長童葆昭,其停放路邊的座車不僅被民眾搗毀放火,本人也遭受到攻擊,在酒家老闆蔡彩宏的協助下逃離,最終狼狽地躲至壽山上的高雄要塞司令部。

在新高雄大酒家前的一把怒火,可謂象徵民眾針對當局不滿的怨氣,卻也點燃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決定進行鎮壓的其中一條導火線。過去許多研究二二八事件的文獻中,雖常提及此地,卻未見詳細位置敘述,頂多註明是在七賢三路上或壽星戲院對面,甚至有些研究還標錯了位置。

事實上,逐漸被在地人淡忘的新高雄大酒家,原本建築尚存於鹽埕街頭,如今使用單位為著名的天天沙茶火鍋。這棟耐人尋味的建築,存在早於二次大戰前,且有著豐富的使用歷程,1937年興建完成後,應為黃胡所開設的「日活カフヱー」,是有女給服務的珈啡店,地址為北野町四丁目七番地。

新高雄大酒家(中)老建築現況外觀

昔日鹽埕區大公路以北的地帶皆屬北野町,儘管東側河畔有清國時代的鹽埕庄聚落,但這裡直到1930年代才有比較多發展,可以說是鹽埕區最晚開發完成的地方。在現今七賢三路的兩側,最初有1930年創立的壽星座(戰後為壽星戲院)及1933年竣工的中央卸市場(高雄果菜市場前身),還有後來由新興露店(1937年)、樂天地(1940年)形成高雄極具規模的「盛り場」,逐漸造就北野町的榮景,加上戰後的美軍俱樂部,人車雜杳之情形是如今難以想像的。

1944年北野町三丁目與四丁目周邊航照影像
(影像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二次大戰後,新高雄大酒家最晚於1946年就已開設,經營者蔡彩宏籍貫為澎湖,但是否在日本時代就來到高雄仍待考究,1953年被選為省轄市時期的高雄市議員(第二、三屆),曾經擔任有四屆高雄市烹飪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雄市商會理事、香港自然日報高雄辦事處主任、高雄市國術會常務理事等要職,被形容成是一位處世圓滑、精明能幹之人。

二二八事件後各界人士為求自保不得已於報紙刊登廣告向彭孟緝表示謝意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新高雄大酒家歇業後,接手房舍的是高雄聞人陳水印醫師,時任省轄市時期的第一屆高雄市議員,約於1952年開設「陳內科醫院」。陳水印 在日本時代任職於總督府高雄醫院,為少數有「醫官補」職位的臺籍人士,戰後當選前金區長,在二二八事件期間的1947年3月6日上午,他原先也要去市政府參加高雄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會議,所幸在鹽埕區林迦的勸說下,各自返家才逃過一劫,後來除了開設醫院外,還長年擔任高雄市醫師公會及臺灣省醫師公會的理事長。

1950年代初期自美軍俱樂部旁水溝向陳內科醫院拍攝之街景
(影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除了看診以外,陳內科醫院的業務很大部分是由陳水印的夫人協助,陳王笑女士是高雄高等女子學校首屆畢業生,成績十分優異,曾赴日就讀東洋女子齒科醫學專門學校,當時即是由她借錢買下七賢三路的這棟建築,才得以開設醫院。後來陳啟川、楊金虎競選市長時,都在此成立選舉事務所,陳水印夫婦二人也協助許多,這棟曾作為競選總部的建築還被封為「政治大樓」。

現況四層樓的建築樣貌,依據登記資料,原本應該是三層樓的磚造混合鋼筋混凝土造結構,第四層為戰後增建一層之結果,並將平頂改為雙坡頂,根據1947年的航照影像,可以推測新高雄大酒家時期已是目前所見之建築高度。目前所見的簡潔立面,並無過多裝飾細節,保留下日本時代常見的開口比例,外牆貼附的馬賽克磁磚可能為醫院時期之翻修。

曾有「政治大樓」封號的陳內科醫院

1980年代末陳水印醫師過世後醫院歇業,該處又經歷過茶藝館、小吃店、百貨商行、餐廳等不同使用的轉變。屹立八十多個年頭的老建築,不僅是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現場,並見證鹽埕的產業發展,更為高雄政治史上十分重要的地標,「政治大樓」的封號實在不是浪得虛名。

後記:
研究高雄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場景已有些時日,原以為很多東西都被挖掘完了,其實還有更豐富的內容仍待探尋。記得第一次看到這棟建築時,直覺它的身世應該很不平凡,也認為可能就是昔日的新高雄大酒家,不過苦無直接證據,直到這陣子將所有看過的史料拼湊在一起後,才揭開了層層神秘面紗。期望產權人與使用者,能了解到老建築的重要價值,進而呵護難得的城市資產。

本篇所有的內容皆是KUN一字一句撰寫出來,從搜集資料、整理脈絡到集結成文,花費頗多時間,為的是能夠持續記錄、分享這些歷史記憶,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力。不過最近很常發現費時費力撰寫的文句,竟成他者剪貼成新內容的材料,且完全不註明來源,實在心寒,本人雖然很樂意分享,但更希望受到尊重,所以請大家在交流的同時,注意請別肆意糟蹋原作者的用心。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避病院?平安醫院?高雄最早的傳染病院

這幾天關於高雄是否會設置肺炎患者收容所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像此類傳染病患的專門收容所,在臺灣進步的醫療環境下已十分少見,一般大型醫院都會有完整的隔離設施進行防範。

臺灣在日本時代開始有專門治療、收容傳染病患者的傳染病院及隔離病舍之設置,早期大多被稱為「避病院」。高雄最早的傳染病院設施,應是1902年間成立的「打狗避病院」,位於當時人口集中的旗後街南側,利用舊洋行倉庫改建而成,大約是今日中洲三路677巷周邊地帶。

打狗避病院新築圖
(圖像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隨著市街人口成長,打狗避病院的空間更形狹隘,遂有擴張的打算,最後配合市區改正計畫,在1917年間將避病院遷移到更南側的綠町(今復興巷一帶),後來也改名為「平安醫院」,並於1926年自高雄州移管至高雄市。

不過在哈瑪星、鹽埕等繁榮地區的發展下,傳染病院不僅距離市中心甚遠,隔海的交通更是不便,故官方在1931年計劃興建新的院舍。最初擇於三塊厝北邊東洋製罐株式會社旁空地作為建築位置,但遭到三塊厝部落居民強烈反對,在溝通協調無效的情形下,只好變更預定地,選在山下町總督府高雄醫院的北側毗鄰區域,位於現今壽山國中下方鼓山二路37巷一帶。

1932年底新院舍開始動工興建,1934年竣工落成後開院,為了區分新舊院區,則分別命名為「壽平安醫院」與「綠町平安醫院」,收容病患種類也有所區分,壽平安醫院為霍亂、鼠疫、天花、流行性腦膜炎患者,綠町平安醫院則是收容傷寒、痢疾、猩紅熱、白喉患者。

 〈高雄州旗後平安醫院修繕工事平面圖〉
(圖像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到了戰後,位於壽山山麓的壽平安醫院推測應該是作為省立高雄醫院(今民生醫院)部分的院舍使用,省立醫院遷移後,原本的壽平安醫院舊址在1979年被改建為高雄市立兒童醫院,提供14歲以下嬰幼兒與兒童完善的醫療服務,隔年改制為高雄市立婦幼醫院。1988年婦幼醫院遷移至中華一路後(今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該建物曾作為高雄市立慢性病防治中心、陽光家園之用,現況為閒置狀態。

1979年的高雄市立兒童醫院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而在旗津區的綠町平安醫院目前尚無戰後的使用資料,舊址周遭也都興建一般民房,不過該處有一座委身在巷弄內的磚造煙囪,將近有三層樓的高度,不像是一般民房使用的設施,附近居民幾乎都不清楚煙囪用途,極有可能是昔日傳染病院的遺跡,疑似為焚燒院內廢棄物之使用,見證高雄傳染病患治療、收容的重要醫療史。

旗津區委身巷內的煙囪疑為綠町平安醫院的遺跡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橋頭?民主聖地?投票率叫我第一名!

今年臺灣的總統大選,高雄市創下六都中最高的投票率,更有甚者,以橋頭區破八成的投票率居全國之冠,對於有「民主聖地」稱呼的橋頭而言,其實十分具有紀念意義。

然而,橋頭是如何出現民主聖地之名呢?

黨外人士於橋頭鳳橋宮前合影
(資料來源:施明德文化基金會)

1947年橋頭成立為當時高雄縣的一鄉,首任鄉長是由民眾推派的余登發,早在日本時代即以庄協議會會員之姿參與政治,戰後還陸續當選高雄水利委員會主任、國民大會代表、高雄縣長,身為臺灣第一位黨外縣長,是許多人敬重的前輩民主鬥士,曾被喻為「赤腳政治家」、「野生政治家」。

由於以黨外的身份與國民黨抗衡,余登發更開創出地方派系「黑派」與「余家班」,其中余家班參加大小選戰共有三十多次,幾乎囊括臺灣所有的參選項目,其媳余陳月瑛在1985年成為了臺灣首位的女性縣長。

話說在1978年底,美國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臺灣中央政權面臨打擊,因而停止進行中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黨外人士召開「黨外人士國是會議」發表聲明,並由余登發領銜連署。隔年初余登發、余瑞言父子卻被指涉及匪諜吳泰安事件,遭情治單位逮捕,欲判以重刑,引發社會不滿。

這樣的政治迫害引發黨外勢力的團結,不僅發表〈為余氏父子被捕告全國同胞書〉,當年的1月22日,許信良、黃信介、施明德、胡萬振、何春木、張俊宏、陳菊、陳婉真、艾琳達、曾心儀等黨外人士冒著生命危險,前往余登發的故鄉橋頭遊行抗議,即為歷史上的「橋頭事件」,該次行動是臺灣實施戒嚴後首次政治示威遊行。

橋頭事件中黨外人士於余家騎樓下合影
(資料來源:施明德文化基金會)

橋頭事件阻止了國民黨計畫中的後續的逮補行動,當時孤注一擲的黨外人士也成了一股談判力量。橋頭也在此事件後,被稱為「民主聖地」、「追求自由的灘頭堡」,在臺灣民主發展過程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不過可惜的是當年遊行之街景,在2008年進行道路拓寬工程後,許多街屋包含余登發故居皆已面目全非,歷史事件的場景氛圍盡失。

橋頭事件與接續的鼓山事件、高雄事件,開啟往後臺灣政治轉型的契機,朝向民主化的穩健發展。不過很多人以為當時的黨外行動都是專屬於某一種政治光譜的人群,事實上參與人士包含統獨各種立場,像余登發即是堅定的祖國派,大家唯一的目標是反抗國民黨政府。而解嚴後的自由政治環境下,發展為保守的祖國與前進的臺灣,形成現在統獨不同的政治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