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消逝中的歷史場域—麻豆老鎮長張拔故居

張拔參選麻豆鎮長之宣傳單(董惠文提供)
受許多麻豆老一輩景仰的老鎮長張拔,1900年出生於總爺庄,為地方名望人士張料之長子。張料為清代總爺庄的總理,經營舊式糖廍起家,和地區糖業發展有密切關係。張拔畢業於麻豆公學校後,就讀臺中一中,1918年修業完成,進入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爺工場)就職,直到1929年辭職返家輔佐父親的事業,同年亦成為官派的麻豆街協議會員,接著又任明治製糖的原料委員、地方保正、保甲聯合會長、麻豆信販購利組合監事及部落振興會長等要職,另外也經營貸地業。

1935年台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年底舉行街庄協議會原選舉,是台灣首次的民主選舉,張拔成為麻豆街的民選協議會員之一,也成為見證台灣民主選舉跬步的一份子。1936年張拔新建自宅,外觀運用了1930年代流行的閩洋折衷風格。

戰後張拔仍任總爺糖廠(原明治製糖總爺工場)的原料委員,並為鎮民代表。1951年,實施地方自治後,張拔成為麻豆首任民選鎮長,更獲選第二、三屆連任,顯示出張拔在地方上極具名望,後因為法令關係不得競選連任,其子張顯貴披掛上陣,1960年一舉當選第四屆民選鎮長,後來歷經地方派系競爭的混亂局勢,張顯貴卸任後則專心經商(永昌油廠)。

張拔從鎮長卸任後,於1963年獲選為麻豆鎮農會理事長。爾後由於半退休後的生活十分清閒,1981年更曾以八十二歲高齡再次登記參選鎮長,可說是臺灣史上第一位以耄耋之姿參選的人物,雖然最後角逐失敗,老鎮長仍十分受到麻豆人愛戴,也誇下豪語說四年後再次參選,可惜兩年後便逝世。爾後子女為其設有「張拔先生獎學金」,繼續造福地方。

張拔的宅邸在其逝世後,缺乏管理,有部份傾圮,但仍無損其完整性。其故居位於總爺庄聚落內,坐向朝西偏南,前有廣大的庭園,樹木枝葉繁盛,環境清幽。整體建築格局雖乍看像是三合院的形制,卻不完全對稱,左護龍興建於正對大房左側次間的位置,右護龍卻興建於二房右側次間之外的位置,是較為特殊的案例。
張拔故居周遭環境示意圖
正廳屋頂鋪設傳統紅版瓦,為中柱式屋架(King Post Truss),整體結構主要為磚造,步口廊部位則有RC構造的樓板及樑柱。外觀風格主要受到折衷主義影響,但仍保有漢人傳統建築形制,大面積的女兒牆不多加裝飾,僅見些許線腳,至次間的位置牆高漸次下降,與強調水平線條的出挑弧形雨庇,形成較為素雅的樣貌。步口廊分別設有圓柱與方柱,造型簡潔俐落。正廳牆面的外裝修以洗石子(含貝殼砂)為主,有深灰、淺灰、紅灰、墨綠等顏色,符合當時代流行的色調,另外廊下牆面的材質則為ドイツ壁之作法,顏色為土黃色。開口部位的窗戶形制皆為西洋風格的上下疊窗(Sash Window),而上方大多設有氣窗。
張拔故居正廳外觀
張拔故居正廳設有步口廊空間
張拔故居由正廳的女兒牆延伸至過水廊呈現漸次下降的視覺效果
張拔故居正廳上方的露台空間
左護龍屋頂鋪設紅版瓦,主要結構為編竹夾泥牆(屏仔壁),簷下可見斗拱結構。尾間則為磚牆,基部以洗石子處理,基部以上則為土黃色的ドイツ壁,開窗上方有水平雨庇出挑,並搭配有火形馬背及陰陽坡,呈現的閩洋折衷風格的樂趣。而右護龍屋頂則鋪設黑色水泥瓦,全為洋風磚造外觀,牆面基部以洗石子處理,基部以上則為土黃色的ドイツ壁,開窗部位上方皆設有楣石。開口部位的窗戶形制與正廳相同。正廳與右護龍間設有過水廊,後側則有樓梯可通往上方平台,可以連接至正廳上方的露台,平台的欄杆內可見鐵鑄構件,為幾何圖樣,帶有些許裝飾藝術(Art Deco)的風格。
張拔故居左護龍的主要結構以閩式編竹夾泥牆為主
張拔故居右護龍以過水廊與正廳相連
張拔故居正廳與右護龍間的天井空間
張拔故居通往過水廊上方的磨石子樓梯
張拔故居左護龍內部穿斗式屋架卻不落柱的型態十分特殊
總而言之,張拔故居為漢人住宅受到西方建築風格影響的重要案例,由於興建年代接近1930年代末期,且受到部分現代主義的影響,裝飾大量簡化,並帶有裝飾藝術的特徵。其不對稱的三合院格局在台南的士紳宅邸中可說是獨樹一格,當初興建是否有機能考量仍待考究,或有可能是二戰轟炸的影響,是十分值得討論、研究的有趣案例。

可惜的是,張拔故居已被售出,目前正在準備拆除工程中,如此重要的一位地方人物,除了其故事背景值得讓市民加以認識外,其故居更是紀念地方發展以及台灣民主選舉歷程的重要場域,也見證了日本時代建築風格的發展。近幾年臺南市政府逐漸重視歷史名人故居,張拔故居更是代表麻豆地區發展的標的之一,急需公部門介入溝通,並協調是否能保存這個重要的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