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第二公有市場(岩仔市場)內部拆遷前之情景 |
高雄壽山山腳下早期有許多聚落散佈,其中一處山腳庄,因為古剎元亨寺的座落,而有「岩仔」之別稱,周遭農田遍佈,在日本時代被劃為「田町」地區,由於鄰近石灰開採區域,而有不少工場開設於此,規模最大者為1916年設立的淺野水泥工場。開闢後的縱貫道路(今鼓山路)貫穿,使得這裏成為通往郊區的交通要津,更隨著高雄市區的擴張,田町南側蓋了許多市營住宅(公共住宅),以因應激增的人口。
1933年市府當局決定在交通便捷的田町,設立一個特別的空間—「齋場」,所謂齋場是舉辦葬禮儀式的場所,亦稱葬儀堂。日本統治台灣時,帶來有別於傳統漢人的葬儀文化,以具衛生考量的火葬,改變原有入土為安之習俗,高雄當時除了設在前峯尾的火葬場外,舉辦告別式的齋場也應運而生,更有靈柩車往返縱貫道路上,將往生者送至火化地點。
二戰期間,壽山山腳下的壽國民學校遭炸毀,戰後曾暫借齋場空間上課,為今日鼓岩國小的前身,學生遷移後,建築仍繼續作為葬儀堂使用。直到新的殯儀館遷往十全三路一帶,才轉做市場。過去岩仔地區有不少工廠的分佈,吸引澎湖、台南兩縣的勞工移民遷居至此,帶動地區發展,因此有不少小販聚集,所以齋場空下來後,便成立了鼓山第二公有市場(岩仔市場),讓攤商進駐。
岩仔市場為早市,除了販售一般蔬菜肉類外,尚有許多飲食攤,到晚上還有營業,最受歡迎的是賣涼水冰品的小販,據說台灣第一杯豆漿紅茶源自於此。那時有許多載運水泥的牛車工人常駛經市場,想要同時止饑和解渴,喝完豆漿再飲紅茶甚是麻煩,一位經營涼水攤的「冬瓜吉」靈機一動,將兩者混合方便飲用,果然十分受到歡迎,爾後竟傳遍全台,成為家喻戶曉的飲品。
現今,雖然此地已不如以往熱鬧,岩仔市場也已經廢止公有市場使用,但它是臺灣唯一留下來日本時代的葬儀堂建築,日本當地同時期的葬儀堂幾乎不存,更凸顯其珍貴性。從齋場到市場,原本弔念往生者的場所,轉變成禽畜的生命終點,在時代的轉變下,仍留存著與亡靈告別的精神,也承載著岩仔的歷史記憶。
周遭市場時期增建拆除後顯露出的田町齋場建築本體 |
◆內部空間的氣窗光影
https://goo.gl/0WaHRG
◆高雄田町齋場立面復原圖
https://goo.gl/RSSkwn
◆國外葬儀堂活化案例
https://goo.gl/F9gcUf
◆自由廣場》留下田町齋場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068625
(本篇原文曾獲「2016高雄小故事」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