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愛河灣,佇佗位?

去過愛河,但知道愛河灣在哪裡嗎?

愛河出海口的愛河灣

今年由高雄市政府主辦跨百光年活動的地點——愛河灣,近期已吸引不少民眾前往欣賞燈光秀,不過對於高雄市民來說,愛河灣這個名稱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到底具體空間所指涉的是什麼樣的範圍?

事實上愛河灣之名源自於2017年度的亞洲新灣區計畫,預計將愛河出海口的高雄港13、14、15號碼頭規劃為「愛河灣遊艇碼頭專區」,可說是近年才誕生出的新名稱,目前作為鹽埕商港區至苓雅商港區之間愛河口地帶的泛稱,是由高雄港11至15號碼頭圍塑出的空間。

2013年愛河出海口的鳥瞰景象
(影像來源:高雄720空間影像網)

然而,最初魚塭夾岸的高雄川(愛河)出海口,又是在什麼時候誕生現今愛河灣的地景呢?

愛河灣的輪廓是在打狗港第二期築港計畫中,1917年度的擴張計畫出現,是為提升船舶收容能力而規劃的船渠,1934年起開始進行高雄川出海口兩側的碼頭護岸築造,並興建一座鐵道橋跨越河面,將裏岸壁北側的線路延伸至苓雅寮,逐步構成日後大家所熟悉的臨港線。

1934年《高雄港平面圖》中的愛河灣
(影像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高雄川口右岸的入船町岸壁(今高雄港11、12號碼頭)建有繫船棧橋與普通倉庫數棟,左岸的苓雅寮岸壁(今高雄港13、14、15號碼頭)則見木材整理場及具備起重設備的上家(屋)倉庫。1937年高雄川口岸壁與相關設備完工後,為長達二十五年的高雄港第二期築港計畫劃下句點。

1940年《高雄築港平面圖》中的愛河灣
(影像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苓雅寮岸壁新建的上家倉庫,對於高雄港貨物吞吐能力之提升有很大的助益,使該處遂成為香蕉輸出集中作業的專用碼頭,故1938年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設立新事務所於苓雅寮(今臺灣領袖企業大樓址),不久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也跟進,遷址至青果同業組合旁。

1938年落成於苓雅寮岸壁的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新事務所

戰後,由於高雄川口並無太嚴重的轟炸破壞,整建復舊後又開始運作,舊有木材整理場改為第四船渠,並由唐榮鐵工廠租借作為拆船碼頭,13號碼頭增建一座工業鹽出口用的儲鹽倉庫,11、12號碼頭則有臺糖倉庫數座。為將部分軍用碼頭收回作為商用,港務局將第四船渠改建成軍用登陸碼頭(今高流珊瑚礁群址),1964年完工後可供登陸艇停靠。

1950年代第四船渠作為唐榮鐵工廠拆船碼頭之情景
(影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隨著二十世紀末工業城市轉型的浪潮,高雄舊港區的港埠地帶逐步解除管制,朝向親水遊憩碼頭發展,愛河灣一帶最先開放的是12、13號碼頭與登陸碼頭,分別成為我們現今熟悉的真愛碼頭及光榮碼頭。原本的臨港線鐵道被輕軌取代,周邊拆除倉庫的舊址也成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場館之所在,儘管景觀大幅地變遷,幸運的是還有苓雅寮鐵橋留存作為重要歷史記憶。

與新橋共構的苓雅寮鐵道橋

這次來到高雄舊港區跨年,不妨細細感受這曾歷經香蕉鳳梨果香、甜鹹交織氣味,還有緊張肅穆氛圍的愛河灣,品味一下港都的歷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