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秋成畫筆下壽山公園內的散步道(鄭喬維提供) |
自古以來,這座山曾經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像打狗山、打鼓山、麒麟山、埋金山、猿山、柴山、高雄山等,先民們運用山上的林木做為薪材,以及老古石作為建材與石灰材料,還有豐富的湧泉資源滋養山腳下聚落。
日本時代的高雄港區在1908年開啟築港工程,同時也發布市區計畫,但填海造陸成的土地有限且寸土寸金,故緊鄰市街並擁有豐富自然景緻的打狗山,儼然是公園設置的絕佳選擇。起初「打狗公園」預定地由於預算短缺,僅加以植樹而未正式闢園,到1912年間該地先進行打狗水道淨水池工程,並修築周邊土地成為公園遊憩設施,成為眺望市街的最佳觀景點,常有園遊會及觀月會在此舉辦,不久後將公園範圍擴大,部分延伸至北邊金刀比羅神社境內。
高雄淨水池(引用自國家圖書館) |
1923年裕仁皇太子應邀訪問台灣,史稱「東宮行啟」之行,共十二天,在四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巡視高雄地區時,不僅曾登山休憩,還下榻於高雄山麓的貴賓館(御泊所) 。過了幾天的四月二十九日為皇太子誕辰,當時他還在返回日本的航程中,其侍從長入江為守提議為皇太子祝壽,而將高雄山命名為「壽山」,此後公園即以「壽山紀念公園」為名。
同年底地方政府聘請日本林學大師本多靜六,來高雄進行壽山公園的調查與設計,開始逐年編列預算,闢建遊覽道路、茶亭、展望台等相關設施,更開鑿壽山洞隧道,連接市街與西子灣地區。此外串連起區內景點的壽山自動車道,亦為眺望景觀良好的展望道路,彼時還設有遊覽自動車,讓遊客能輕鬆欣賞公園美景。這座兼備生態保育、遊覽休憩、運動保健等多樣功能的南部第一遊園勝地。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舉辦「台灣八景」票選活動時,壽山更獲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吉田初三郎繪製台灣八景之一的壽山(鄭喬維提供) |
戰後壽山公園曾經一度更名為「中山公園」,後來由高雄市長轉任台灣省民政廳廳長的陳武璋,為替總統蔣介石祝壽,提議將壽山易名為「萬壽山」,1970年核定更名,二十年後市議會才提案恢復了壽山之名。不過事實上萬壽山是日本時代就已經出現的名稱,當時為臨濟宗龍泉禪寺的「山號」。
2011年,為有效管理並永續保護壽山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史蹟,內政部通過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沿用了日本時代的壽山名稱,更是台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是值得高雄人好好寶貝的一處珍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