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五月五又到了,有不少人手裡都忙著,有綁粽的、有划槳的、有插艾的、有打水的,這些大概是我們對於端午節日的印象,但大家可曾想過百年前高雄人的五日節(五月節)是怎麼度過嗎?
源自於清代的扒龍船習俗當然不用多講,至今還是熱門的節慶活動,在日本時代高雄港龍舟賽事的盛大程度,僅有淡水河地區可與之相較。早期高雄港龍舟競渡的曾在旗後海岸(渡船場西側)、裏岸壁(今三號船渠)及苓雅寮岸壁(今13、14、15號碼頭)等地,亦曾在高雄川(今愛河)的水域舉辦。彼時高雄龍舟競渡受歡迎的程度,演變至後來非端午節專屬,在任何重大慶祝如高雄港祭、高階官員與貴族的蒞臨等,都可以觀賞此活動,甚至旗後還有「扒龍船會」組織的出現。
那一般民家又會做些什麼呢?端午節在日本也是重要的節日,被視為「尚武節」或「男孩節」,百年前日本人也將當地習俗帶進了臺灣。這一天民眾會將菖蒲、艾蒿插在屋檐上,並食用粽子,這些幾乎與原本台灣的風俗無異,但日本的端午料理更為精采,除了粽子的做法有所差異外,並有赤飯、鯛魚及竹筍等食品,另外柏餅更是必吃的點心。有男孩的家庭除了會在室內擺設「五月人形」娃娃,戶外會特別掛上鯉魚旗,據說係源自鯉躍龍門的傳說,隨風暢泳的鯉魚旗象徵凌雲志不窮,寄託「慶祝小孩童,期待大英雄」的祈願。
當時街頭隨處可見在空中靜靜搖曳的鯉魚旗,和水上傳來吆喝聲的龍船競渡形成強烈對比,卻又能與「鯉化龍」的想像有所呼應,甚是有趣,在高雄的豔陽高照下,成了一幅美麗風景。時至今日,雖然部分習俗在端午節已不復見,但對於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事物的遙想,更能豐富我們的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