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高雄二二八事件點燃的第一把火——新高雄大酒家

1947年3月3日,臺北爆發衝突的二二八事件已經蔓延到高雄,當天高雄市參議會會議結束後,傍晚市參議員及公務機關的首長、人員一同至「新高雄大酒家」聚會,在此同時街上開始混亂,舉止備受爭論的警察局長童葆昭,其停放路邊的座車不僅被民眾搗毀放火,本人也遭受到攻擊,在酒家老闆蔡彩宏的協助下逃離,最終狼狽地躲至壽山上的高雄要塞司令部。

在新高雄大酒家前的一把怒火,可謂象徵民眾針對當局不滿的怨氣,卻也點燃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決定進行鎮壓的其中一條導火線。過去許多研究二二八事件的文獻中,雖常提及此地,卻未見詳細位置敘述,頂多註明是在七賢三路上或壽星戲院對面,甚至有些研究還標錯了位置。

事實上,逐漸被在地人淡忘的新高雄大酒家,原本建築尚存於鹽埕街頭,如今使用單位為著名的天天沙茶火鍋。這棟耐人尋味的建築,存在早於二次大戰前,且有著豐富的使用歷程,1937年興建完成後,應為黃胡所開設的「日活カフヱー」,是有女給服務的珈啡店,地址為北野町四丁目七番地。

新高雄大酒家(中)老建築現況外觀

昔日鹽埕區大公路以北的地帶皆屬北野町,儘管東側河畔有清國時代的鹽埕庄聚落,但這裡直到1930年代才有比較多發展,可以說是鹽埕區最晚開發完成的地方。在現今七賢三路的兩側,最初有1930年創立的壽星座(戰後為壽星戲院)及1933年竣工的中央卸市場(高雄果菜市場前身),還有後來由新興露店(1937年)、樂天地(1940年)形成高雄極具規模的「盛り場」,逐漸造就北野町的榮景,加上戰後的美軍俱樂部,人車雜杳之情形是如今難以想像的。

1944年北野町三丁目與四丁目周邊航照影像
(影像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二次大戰後,新高雄大酒家最晚於1946年就已開設,經營者蔡彩宏籍貫為澎湖,但是否在日本時代就來到高雄仍待考究,1953年被選為省轄市時期的高雄市議員(第二、三屆),曾經擔任有四屆高雄市烹飪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雄市商會理事、香港自然日報高雄辦事處主任、高雄市國術會常務理事等要職,被形容成是一位處世圓滑、精明能幹之人。

二二八事件後各界人士為求自保不得已於報紙刊登廣告向彭孟緝表示謝意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新高雄大酒家歇業後,接手房舍的是高雄聞人陳水印醫師,時任省轄市時期的第一屆高雄市議員,約於1952年開設「陳內科醫院」。陳水印 在日本時代任職於總督府高雄醫院,為少數有「醫官補」職位的臺籍人士,戰後當選前金區長,在二二八事件期間的1947年3月6日上午,他原先也要去市政府參加高雄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會議,所幸在鹽埕區林迦的勸說下,各自返家才逃過一劫,後來除了開設醫院外,還長年擔任高雄市醫師公會及臺灣省醫師公會的理事長。

1950年代初期自美軍俱樂部旁水溝向陳內科醫院拍攝之街景
(影像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除了看診以外,陳內科醫院的業務很大部分是由陳水印的夫人協助,陳王笑女士是高雄高等女子學校首屆畢業生,成績十分優異,曾赴日就讀東洋女子齒科醫學專門學校,當時即是由她借錢買下七賢三路的這棟建築,才得以開設醫院。後來陳啟川、楊金虎競選市長時,都在此成立選舉事務所,陳水印夫婦二人也協助許多,這棟曾作為競選總部的建築還被封為「政治大樓」。

現況四層樓的建築樣貌,依據登記資料,原本應該是三層樓的磚造混合鋼筋混凝土造結構,第四層為戰後增建一層之結果,並將平頂改為雙坡頂,根據1947年的航照影像,可以推測新高雄大酒家時期已是目前所見之建築高度。目前所見的簡潔立面,並無過多裝飾細節,保留下日本時代常見的開口比例,外牆貼附的馬賽克磁磚可能為醫院時期之翻修。

曾有「政治大樓」封號的陳內科醫院

1980年代末陳水印醫師過世後醫院歇業,該處又經歷過茶藝館、小吃店、百貨商行、餐廳等不同使用的轉變。屹立八十多個年頭的老建築,不僅是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現場,並見證鹽埕的產業發展,更為高雄政治史上十分重要的地標,「政治大樓」的封號實在不是浪得虛名。

後記:
研究高雄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場景已有些時日,原以為很多東西都被挖掘完了,其實還有更豐富的內容仍待探尋。記得第一次看到這棟建築時,直覺它的身世應該很不平凡,也認為可能就是昔日的新高雄大酒家,不過苦無直接證據,直到這陣子將所有看過的史料拼湊在一起後,才揭開了層層神秘面紗。期望產權人與使用者,能了解到老建築的重要價值,進而呵護難得的城市資產。

本篇所有的內容皆是KUN一字一句撰寫出來,從搜集資料、整理脈絡到集結成文,花費頗多時間,為的是能夠持續記錄、分享這些歷史記憶,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力。不過最近很常發現費時費力撰寫的文句,竟成他者剪貼成新內容的材料,且完全不註明來源,實在心寒,本人雖然很樂意分享,但更希望受到尊重,所以請大家在交流的同時,注意請別肆意糟蹋原作者的用心。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避病院?平安醫院?高雄最早的傳染病院

這幾天關於高雄是否會設置肺炎患者收容所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像此類傳染病患的專門收容所,在臺灣進步的醫療環境下已十分少見,一般大型醫院都會有完整的隔離設施進行防範。

臺灣在日本時代開始有專門治療、收容傳染病患者的傳染病院及隔離病舍之設置,早期大多被稱為「避病院」。高雄最早的傳染病院設施,應是1902年間成立的「打狗避病院」,位於當時人口集中的旗後街南側,利用舊洋行倉庫改建而成,大約是今日中洲三路677巷周邊地帶。

打狗避病院新築圖
(圖像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隨著市街人口成長,打狗避病院的空間更形狹隘,遂有擴張的打算,最後配合市區改正計畫,在1917年間將避病院遷移到更南側的綠町(今復興巷一帶),後來也改名為「平安醫院」,並於1926年自高雄州移管至高雄市。

不過在哈瑪星、鹽埕等繁榮地區的發展下,傳染病院不僅距離市中心甚遠,隔海的交通更是不便,故官方在1931年計劃興建新的院舍。最初擇於三塊厝北邊東洋製罐株式會社旁空地作為建築位置,但遭到三塊厝部落居民強烈反對,在溝通協調無效的情形下,只好變更預定地,選在山下町總督府高雄醫院的北側毗鄰區域,位於現今壽山國中下方鼓山二路37巷一帶。

1932年底新院舍開始動工興建,1934年竣工落成後開院,為了區分新舊院區,則分別命名為「壽平安醫院」與「綠町平安醫院」,收容病患種類也有所區分,壽平安醫院為霍亂、鼠疫、天花、流行性腦膜炎患者,綠町平安醫院則是收容傷寒、痢疾、猩紅熱、白喉患者。

 〈高雄州旗後平安醫院修繕工事平面圖〉
(圖像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到了戰後,位於壽山山麓的壽平安醫院推測應該是作為省立高雄醫院(今民生醫院)部分的院舍使用,省立醫院遷移後,原本的壽平安醫院舊址在1979年被改建為高雄市立兒童醫院,提供14歲以下嬰幼兒與兒童完善的醫療服務,隔年改制為高雄市立婦幼醫院。1988年婦幼醫院遷移至中華一路後(今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該建物曾作為高雄市立慢性病防治中心、陽光家園之用,現況為閒置狀態。

1979年的高雄市立兒童醫院
(圖像來源: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而在旗津區的綠町平安醫院目前尚無戰後的使用資料,舊址周遭也都興建一般民房,不過該處有一座委身在巷弄內的磚造煙囪,將近有三層樓的高度,不像是一般民房使用的設施,附近居民幾乎都不清楚煙囪用途,極有可能是昔日傳染病院的遺跡,疑似為焚燒院內廢棄物之使用,見證高雄傳染病患治療、收容的重要醫療史。

旗津區委身巷內的煙囪疑為綠町平安醫院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