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愛河與愛情產業鏈

日前高雄市政府聘請瓊瑤擔任愛情產業鏈總顧問,引發了不小討論聲浪。不過在大家抨擊「小三說」的爭議外,瓊瑤女士提出的三大構想其實更值得深入評析。三大構想大致上為「愛河上蓋橋」、「建主題公園」、「拍愛河電影」,都與愛河有關。

第一項構想是因為瓊瑤女士認為世界上知名的和都有許多橋,在愛河上多蓋幾座橋可以融入愛情橋的概念。但是她應該不知道,愛河整個流域包含主流與其他支流,不管是車行還是人行的大大小小橋樑,保守估計約有七十多座,可以說是台灣橋樑密度最高的河流之一,真的有需要為了愛情橋的概念,再多蓋幾座橋嗎?

其二,瓊瑤女士提到高雄一定要興建一座愛情主題公園,有浪漫的樹木、花海、月老池與教堂。過去,官方曾經以「愛」為主題,進行過多次的空間規劃,以及裝置藝術之設置等;再者,愛河沿岸與流域已有不少的公園綠地,且愛河風景區本身就可以是一座大型的帶狀主題公園,若另外多開闢一個愛情主題公園,有可能內容空泛、缺乏特色;最後,愛河旁早就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高雄玫瑰聖母堂,實在沒有必要再花錢弄一座像水晶教堂或高跟鞋教堂的東西。

第三項構想,瓊瑤女士希望拍攝以愛河為主題的愛情電影,並將高雄的美景都拍入。事實上愛河早已是許多電影與電視劇的取景地點,不僅有《王哥柳哥遊台灣》、《高雄發的尾班車》、《八百壯士》、《風櫃來的人》、《天邊的一朵雲》、《對不起我愛你》等電影外,還有電視劇《白色巨塔》、《這裡發現愛》、《痞子英雄》、《春風愛河邊》等。如果能有不錯的劇本,融入更多愛河主題與地域特色,相信大家都會舉手贊成。

從日本時代末期逐漸變成高雄市區重要的核心地帶以來,愛河明媚的風光不僅吸引觀光客,更多的是成雙成對的戀人們身影。充滿浪漫氛圍的河岸,也是不少藝術家的取材對象,像在劉啟祥、廖繼春、詹浮雲等大師的畫筆下,愛河有著不同面貌的風景, 這張有著鮮艷明亮的畫作,即為廖繼春前輩所繪的其中一幅愛河景象,以華麗的野獸派韻味,勾勒出屬於高雄愛河的南國意象。

1971年廖繼春所繪之《愛河風景》(引用自羅芙奧藝術集團)

KUN覺得,與其花大錢做一些已經行之有年的行銷作法,倒不如加強維護愛河的週邊基礎設施,同時延伸支流的整治範圍,並復育沿岸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活化利用流域附近的人文史蹟(如水泥廠、磚窯廠、合板倉庫、石油倉庫等),串聯成高雄獨具特色的愛河水網。

一條有內涵的河川,不只有豐碩的生態與亮麗的景觀,更重要的是與人類互動下所產生的文明,是能訴說故事的文化泉源。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城市之河,承接漫長歷史的人文洗禮,豐富的底蘊成就它的特殊性,唯有維護這般的特殊性,才能讓不同主題之產業鏈保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海水加熱的「湯」?

先來說說,昨天分享日本時代高雄溫泉的真實由來與位置,引發了滿多的討論,發現到網路上有不少人以現今《溫泉法》加以反駁冷泉加熱,但這般似「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用不同時代標準來看的作法應該不盡恰當。

日本時代對於溫泉的定義並沒有統一明確的規範,當時有文獻認為高於華氏70度(約攝氏21度)含有一定濃度泉質的湧泉,即為溫泉。日本到1948年才訂定《溫泉法》,規範攝氏25度以上可以稱為溫泉,而台灣於2003年制定的法規則認定「溫水溫泉」為攝氏30度以上,不過有不少西歐國家認定的溫泉溫度為攝氏20以上。壽山山腳硫化湧泉在日本時代的挖掘探勘,曾有泉溫攝氏28度的記錄,照這樣看來,在當時稱做溫泉並非錯誤,只是不符合現代溫水溫泉的標準而已,不過仍是符合溫泉標準的「冷水溫泉」。

言歸正傳,回到主題!

我們都知道位於火山地震帶的日本是有名的溫泉國,日本人對「湯」的熱愛不在話下。台灣在日本時代除了溫泉陸續被開發外,各地普遍設置的公共浴場,更是官方為了提倡衛生觀念及培養台灣人入浴習慣所施行的措施。

此外,日本在鐮倉時期就有以海水進行「潮湯治」的記錄,明治維新時受到西方國家文化的洗禮,醫療知識隨之進步,對海水浴的運用概念也有所影響,1882年時任愛知縣病院院長的後藤新平,發表了《海水功用論》,內容附有詳細的海濱療養法,同時在大野海岸開設醫療用的海水浴場加以推廣,此後日本各地海濱的海水浴場數量逐步成長,海水浴遂成為大眾夏日的重要活動之一。為了不讓具有療效的海水浴僅止於夏天,當時台灣幾個大型的海水浴場都曾開設利用海水加熱的溫浴場,有「潮湯」、「鹽湯」、「港湯」等之稱呼。

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在1935年配合台灣博覽會,設置地方特設館「觀光館」,推廣高雄州的景點及特產,館舍內除了陳列展示空間外,還有浴場設施,二樓更有視野良好的娛樂休憩室,可眺望船舶往來,甚至可見遠方的小琉球。觀光館在博覽會結束後閉館,市役所便將其設置為「市營溫浴場」,用海水加熱成鹽湯,使得西子灣的熱鬧不僅限於夏季,全年皆可見遊客絡繹不絕。

高雄西子灣市營溫浴場

試著想像一下,那個年代的冬日裡,在高雄市區的居民或外地來的遊客,來到西子灣目送紅潤的夕陽入海,冷風拂來之際,先進溫浴場泡個暖活的鹽湯,在氤氳的氛圍裡小歇一會兒後,再找間料亭吃飯、小酌,最後下榻在旅館內,於笙歌遍佈的觀光地中暖暖地入睡,這是日本時代屬於西子灣的享受。

溫浴場在戰後轉交與總統府,整修後作為蔣介石行館之用,據說為蔣介石在台灣的第一座行館,四周戒備森嚴,是蔣介石及其家人十分喜愛的海邊別墅,可從相關歷史資料中看到許多蔣家人在西子灣行館留下的活動影像。直到蔣介石逝世後,西子灣的管制區移交予市政府管理,並設置蔣介石紀念行館。目前為中山大學所管理,闢設成為「西灣藝廊」,於十多年前指定為市定古蹟。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冷泉加熱成溫泉?

這幾天高雄市政府觀光局長針對壽山腳下冷泉加熱變溫泉的說法,掀起在網路一陣熱烈的討論。事實上在日本時代,山腳下的確曾有將冷泉加熱設置溫泉場的記錄,但觀光局長所提到的內容其實有滿大的錯誤。

首先,龍目井的湧泉其實是清代的鳳山八景之一「龍巖冽泉」,並非屬於日本時代,而此處的湧泉水系是百多年前內惟庄與龍目井庄聚落發展的重要民生水源,更用於灌溉、養殖。日本時代還吸引了其他產業,像高雄牧場(高大乳業創辦人陳行貶年輕時擔任工職處)及永豐蔗板製紙場,二戰期間更成為供應日本海軍的重要水源,送至海軍官舍(今自強新村)、壽山彈藥庫、桃子園碼頭等。

其次,將冷泉加熱成溫泉的地點並非龍目井,而是南側不遠處的「硫磺泉」,清代已有文獻記載此泉。這裡的硫磺泉與大屯山硫磺溫泉(硫酸鹽泉)成因不同,是壽山岩層中豐富的珊瑚、藻類、貝殼等沈積物,在細菌經無氧作用後產生硫化氫成分,混合地下水湧出,是硫化湧泉(Sulphur Spring)的一種。

壽山山腳的硫磺泉

硫磺泉在日本時代的探勘與檢驗後,看上其發展潛力,在1922年由高雄州政府開發成溫泉浴場,將冷泉加熱而成,並設有休憩空間。爾後再由山陽堂接手經營,不僅有溫泉浴場,亦有旅館、料理屋的營運,還有自動車自市區接送,遂成為高雄郊區風光明媚的名勝之一。

日本時代高雄溫泉的廣告

戰後已不見高雄溫泉浴場之經營,現址位於石頭公北側「小橋流水人家」住宅一帶,而溫泉浴場舊址旁的溝渠,原有的老古石護岸已水泥化,在豐雨期仍會由駁坎及溝底裂縫湧出泉水,溝底常可見白色水泉花,還能聞到明顯的硫磺氣味。不過硫磺泉和龍目井一樣,因為早期礦區的開採,以及周邊環境過度水泥化的緣故,出泉量都不如以往豐沛,而龍目井前匯聚的龍巖池,原本生態豐富,更為鱸鰻之棲地,在十年前的工程鋪設卵石,為了方便民眾親水,導致原生動植物消失無蹤。

昔日高雄溫泉浴場旁的溝渠現貌

觀光局長有提到現在冬季出泉量少的事實,但解決之道並不是只有進一步的探勘。若高雄市政府有意發展湧泉水系的觀光,現階段最重要的是進行周邊環境復育、增加滲水面積、減少大型開發,才可能確保壽山山腳下湧泉在四季的水量,更須朝與自然生態共生共存的方向規劃,而非一昧想引來短時間的一窩蜂人潮,這才是壽山湧泉永續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