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歷史上的今天——映畫殿堂「金鵄館」落成

1929年12月25日,位於榮町的「金鵄館」正式開館,為專映電影的映畫館,由泉寬平創立,曾一度經營困難,1934年由實業界大亨船橋武雄接手,重新改裝設備並引入嶄新經營模式,營運情形日漸隆盛。金鵄館三層樓的內部空間有兩層看台席,在當時是較為罕見的形式,更使用新式折疊座椅,可有一千數百餘位民眾一同觀影,是彼時台灣南部規模最大、品質最好的戲院。

1941年所發行的「金鵄館前通り」繪葉書

二次大戰期間金鵄館幸運躲過轟炸,戰後由市府接管並改名光復戲院,1947年轉交國民黨黨部經營,是高雄地區數一數二的大戲院,1968年曾進行重修並改由中央電影公司直營,鼎盛時期甚至在戲院前建造天橋以免人潮影響車流。由於建物逐漸老舊,1983年宣佈暫停營業並進行重建光復戲院,三層樓新廈闢成兩間放映廳,於1987年重新開幕,但已從首輪電影院轉為專映二輪電影。最終為配合捷運工程,光復戲院於2002年拆除,高雄經營資歷最深的戲院就此消失,現址為捷運鹽埕埔站二號出口。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高雄路竹洪宗記洋樓(洪宗沛故居)

路竹舊名「半路竹」,昔日是地處大湖(大湖街)與岡山(阿公店街)中途的小市街,且竹林茂盛,故因此得名。1920年地方行政區劃大幅改制後,改稱為路竹,並設路竹庄,屬岡山郡所轄,因有鐵道與縱貫道路行經,而成為高雄平原地帶的重要街庄。

洪宗記洋樓二樓正立面之景觀

1872年出生於路竹的洪宗沛,早年任職於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製糖所,因投入製糖業而逐漸致富,曾任半路竹庄的保正。1925年至1930年間洪宗沛更任職路竹庄庄長,卸任後又成為路竹信用之組合長,以及路竹庄協議會會員等,因任公職盡瘁而受到鄉人景仰,頗具名望,是日本時代路竹地方頗具代表性的領導階層。

路竹洪宗記洋樓為昔日路竹庄長洪宗沛之宅邸
日本時代洪宗記洋樓正面影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而其家族的影響更延續至戰後,洪宗沛之子洪榮華為高雄縣第一屆民選縣長,當時地方取「洪」榮華諧音「紅」,為代表「紅派」的開山鼻祖,據聞當時競選文宣、旗幟、布條上也均以紅色為主,見證高雄地方政治發展。洪榮華卸任縣長後,轉任高雄縣水利會,並擔任兩屆會長(1956年至1963年)。

洪宗沛昔日宅邸「洪宗記洋樓」推測是其甫任職庄長之初所建,約於1925年前後,建築平面呈現方型,除了有迴廊環繞外,內部格局應與陳中和洋樓及李榮洋樓相仿,皆為傳統漢人的空間融入洋樓建築的使用型態,但與前兩者相異處為正面不設門廊。

二層樓建築結構主體為RC加強磚造,鋼筋混凝土的使用集中於迴廊的樑、柱部位,與陳中和洋樓相同,在角落部位皆有斜樑支撐,為加強柱樑交接處的結構,還設有多處斜撐托座。寄棟式屋頂推測為木構屋架,上方覆以傳統紅板瓦,除了砌有屋脊之外,主脊兩端更有泥塑花卉圖樣的鬼瓦,中央更有造型優美的避雷針。

洪宗記洋樓以簡單的裝飾語彙帶出豐富的立體效果

洋樓建築主要呈現出強烈的閩洋折衷風格,正面山頭(Pediment)造型為半圓形,內有花草與勳章式,並題有「宗記」二字,檐部則可見蛋鏢飾(Egg-and-dart)。而後面山頭則為階狀退縮造型,內題「Sō-ki Ko.」為洪宗記的日文羅馬拼音,檐部的齒狀飾則延續女兒牆下方的裝飾語彙。兩處山頭下方皆做有假圓拱及假拱心石的裝飾,視覺上呈現出帕拉底歐母題(Palladian motif)的分割比例,頗具特色。

洋樓後方的階狀退縮造型山頭內題有「Sō-ki Ko.」字樣
洋樓背面二樓迴廊現況外推成為室內使用空間

為了強調視覺上的沈穩感,一樓迴廊的柱列外觀皆飾以抿石子,而二樓的方柱部位則直接露出磚面,與陳中和洋樓的處理手法近似,將紅磚外觀集中於上層。圓柱柱頭類似托次坎柱式的變形,另有蛋鏢飾的語彙。迴廊內的牆面開口部位也有些許變化,一樓窗戶開口為長方形,二樓則為弧拱造型,上下疊窗為當時洋樓住宅慣用的型態。

昔日周邊腹地甚大,設有庭園造景,但已不復存,而洋樓目前保存尚為完整,前方空地棚架曾經做為文南村的臨時市場,由洪家後代孫輩收取攤位租金,停用後尚未移除,使洋樓正面景觀完全被遮蔽。

洋樓前方昔日的臨時市場嚴重遮蔽建築正面景象

洪宗記洋樓整體適中的裝飾題材,各式建築語彙在視覺上呈現十分融洽,而在各個立面由線腳創造出豐富的陰影則增強了建築物的立體感,呈現典雅的韻律美感,可謂為台灣士紳洋樓住宅的重要特色案例之一,更是高雄少數存留完整的迴廊型洋樓住宅,也具台灣建築發展史上的象徵意義,更說明當時路竹地方的繁榮發展情形,值得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門關注並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