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臺南葬儀堂與寺町


日本時代臺灣幾個主要發展地區,由於人口急遽的膨脹,象徵文明進步所需的相關建設應運而生,公營齋場(葬儀堂)的設置,也成為許多城市的重要政策。臺南葬儀堂約建於1924年,位於南門外桶盤淺地區,早期清代這附近一帶就為城南外的墓地,日本時代又設有內地人墓地,可能是葬儀堂設置區位的重要原因。

影響當時葬儀文化十分深刻的日本佛教,很早在府城內就設有各宗派的布教所,但多直接先進駐既有的清代建築,由於空間狹小簡陋,造成布教上的不便。因為市區擴張的壓力下,原本城牆外的墓地逐漸進行整理,作為新的住宅或工業用地等。在新市區改正計畫頒佈前,1926年就已將葬儀堂周遭一帶整理後的土地,作為各寺院的預定地,1929年的新計畫亦延續這樣的規劃。

佛寺遷至桶盤淺除了有更好的利用空間外,由於有不少往生者採用佛氏葬儀,會請僧侶主持葬儀並誦經,便捷的交通區位也是重要考量。除了明治町的東本願寺外,高野寺、西本願寺、臺南禪寺、知恩寺與妙經寺都分佈在葬儀堂周遭,形成台南「寺町」的風貌。

臺南葬儀堂內臺灣人於靈前的合照

昔日利用臺南葬儀堂的記錄中,皆可見臺灣人、日本人,老照片影像中為臺灣人的告別式場景,可以看到葬儀堂式場空間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型態,而且現今應該很難看到有像這樣靈前的合照。臺南葬儀堂在戰後仍存在一段非常長的時間,由市立殯儀館沿用,直到1980年代新殯儀館遷移位置後,才全數拆除。

臺南林百貨創辦人林方一告別式於臺南葬儀堂內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