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海水加熱的「湯」?

先來說說,昨天分享日本時代高雄溫泉的真實由來與位置,引發了滿多的討論,發現到網路上有不少人以現今《溫泉法》加以反駁冷泉加熱,但這般似「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用不同時代標準來看的作法應該不盡恰當。

日本時代對於溫泉的定義並沒有統一明確的規範,當時有文獻認為高於華氏70度(約攝氏21度)含有一定濃度泉質的湧泉,即為溫泉。日本到1948年才訂定《溫泉法》,規範攝氏25度以上可以稱為溫泉,而台灣於2003年制定的法規則認定「溫水溫泉」為攝氏30度以上,不過有不少西歐國家認定的溫泉溫度為攝氏20以上。壽山山腳硫化湧泉在日本時代的挖掘探勘,曾有泉溫攝氏28度的記錄,照這樣看來,在當時稱做溫泉並非錯誤,只是不符合現代溫水溫泉的標準而已,不過仍是符合溫泉標準的「冷水溫泉」。

言歸正傳,回到主題!

我們都知道位於火山地震帶的日本是有名的溫泉國,日本人對「湯」的熱愛不在話下。台灣在日本時代除了溫泉陸續被開發外,各地普遍設置的公共浴場,更是官方為了提倡衛生觀念及培養台灣人入浴習慣所施行的措施。

此外,日本在鐮倉時期就有以海水進行「潮湯治」的記錄,明治維新時受到西方國家文化的洗禮,醫療知識隨之進步,對海水浴的運用概念也有所影響,1882年時任愛知縣病院院長的後藤新平,發表了《海水功用論》,內容附有詳細的海濱療養法,同時在大野海岸開設醫療用的海水浴場加以推廣,此後日本各地海濱的海水浴場數量逐步成長,海水浴遂成為大眾夏日的重要活動之一。為了不讓具有療效的海水浴僅止於夏天,當時台灣幾個大型的海水浴場都曾開設利用海水加熱的溫浴場,有「潮湯」、「鹽湯」、「港湯」等之稱呼。

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在1935年配合台灣博覽會,設置地方特設館「觀光館」,推廣高雄州的景點及特產,館舍內除了陳列展示空間外,還有浴場設施,二樓更有視野良好的娛樂休憩室,可眺望船舶往來,甚至可見遠方的小琉球。觀光館在博覽會結束後閉館,市役所便將其設置為「市營溫浴場」,用海水加熱成鹽湯,使得西子灣的熱鬧不僅限於夏季,全年皆可見遊客絡繹不絕。

高雄西子灣市營溫浴場

試著想像一下,那個年代的冬日裡,在高雄市區的居民或外地來的遊客,來到西子灣目送紅潤的夕陽入海,冷風拂來之際,先進溫浴場泡個暖活的鹽湯,在氤氳的氛圍裡小歇一會兒後,再找間料亭吃飯、小酌,最後下榻在旅館內,於笙歌遍佈的觀光地中暖暖地入睡,這是日本時代屬於西子灣的享受。

溫浴場在戰後轉交與總統府,整修後作為蔣介石行館之用,據說為蔣介石在台灣的第一座行館,四周戒備森嚴,是蔣介石及其家人十分喜愛的海邊別墅,可從相關歷史資料中看到許多蔣家人在西子灣行館留下的活動影像。直到蔣介石逝世後,西子灣的管制區移交予市政府管理,並設置蔣介石紀念行館。目前為中山大學所管理,闢設成為「西灣藝廊」,於十多年前指定為市定古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