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轉角見經典—鹽埕的友松醫院

昨日一棟鹽埕老屋出現危機,所幸在地方人士的聯繫下,目前文化局已經介入,希望這棟高雄經典老屋的未來,能受到妥善對待。就讓我們來認識這棟老屋的故事以及它的主人吧!

友松外科醫院今貌

這棟位在新樂街上的老屋,是日本時代的友松外科醫院,係由駱榮金醫師所創立。駱榮金在新竹出生,自小非常優秀,1920年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便在新竹醫院服務,曾於高雄茄萣開設私立醫院,爾後成為公醫,到虎尾郡海口從事診療服務,1927年又前往天津的博愛醫院奉職,1929年歸台後落腳高雄,成立友松外科醫院,是皮膚科、梅毒科、淋毒科的專門醫院。除了醫療事業外,駱榮金亦獲選高雄市會議員,更是サカヱ商事株式會社社長、民報商事社取締役、新高建築信用組合理事,以及興業信用組合(今高雄三信)理事,遂成為鹽埕重要的地方仕紳,是為鹽埕五虎之一。

友松醫院原先是設立在鹽埕町通(今七賢三路)上,1936年選在鹽埕町五丁目22番地興建醫院新廈,1937年完工後成為街區中耀眼的地標。RC加強磚造的雄偉新式建築,運用了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之語彙,階狀退縮的量體、大門上及窗框周遭的幾何立體的裝飾,皆有此特徵;另外大量的水平元素(雨庇、陽台、女兒牆)、圓弧處理的轉角,以及些許流線的造型,更帶有點現代藝術風格(Art Moderne)的視覺感,可說是當時候地方上造型最摩登的民間建築,暖色調的洗石子外牆很是可愛。正面兩側還裝飾有疑似基督教聖徒的西方宗教圖樣,連接塔樓的女兒牆上還設有格柵狀的盲窗,都是這棟建築的特殊之處。

而內部一樓主要為看診與醫務使用,昔日隔間皆維持良好;二樓是住宅起居空間,除了有台灣人宅邸常見的神明廳,還有有和式與洋式的臥房,融合了多種文化風格;最上層塔樓景觀良好,適合眺望,推測可能是昔日的招待親友的會客空間。

戰後友松醫院改名做「民安醫院」,當地人常稱駱外科,駱榮金同時擔任高雄市建築信用合作社(後改名為高雄四信)的理事主席外,也曾參選過高雄市參議員,但由同票數的李炳森抽籤後出線,在高雄爆發二二八事件時期,由於收容大量逃難人的青年團位在友松醫院附近,駱榮金當時也遭到波及,被士兵用槍托打傷,僅肋骨骨折,所幸沒有進一步死傷,由於當時有參議員罹難,故在事件後由駱榮金遞補了參議員職位。民安醫院(民安皮膚診所)至1955年左右,由其女婿接手繼續經營,但歇業後荒廢至今已約二十年,已經由後代轉賣出去予財團。

戰後改名為民安醫院時所刊登的廣告

友松醫院的位置,也可以稍微看出日本時代鹽埕的產業區域,由於是「花柳病專門」,附近的「客源」十分重要。位於榮町的高雄遊廓,為貸座敷設立的指定區域,是當時著名的風化區,範圍大約是包含華王飯店至光榮國小、鹽埕國中周遭一帶的育仁里,戰後由於已無指定區域規定,風化區的逐漸消失,但在大智市場拆除後,遊廓最後的紋理就被抹去在這座城市地圖上。沿著今日的新樂街,遊廓距離醫院也才300公尺,是鹽埕曾經有風化區指定地的最後見證。

友松醫院與高雄遊廓的相對位置

風格、造型多元的街角建築,是哈瑪星與鹽埕這兩個老城區的重要特徵,也是不少遊人對地方的印象,從日本時代到戰後,是城市建築發展的縮影。同樣位在鹽埕區、同樣是轉角街屋建築,也同樣曾是醫院使用的「帖佐醫院」,在去年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保護,該醫院位在堀江町,是由日人帖佐直喜所開設,空間格局以及使用機能,與台人駱榮金的友松醫院有所不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文化脈絡下,所影響醫療與起居混合使用的建築樣態。

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帖佐醫院

分別為鹽埕最後一棟由日人與台人開設的醫院建築,在帖佐醫院已獲保留後,是否能許友松醫院一個未來?希望產權人可以與公部門一起嘗試努力,讓這土地上交織過的台日文化,各自留下時代的見證,在鹽埕的街角持續耀眼好幾個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