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打狗謎樣的商人之島

古地圖中商人之島的蹤跡

由於前陣子受邀進行了一場關於高雄舊港區歷史脈絡的講座,在備課前又找到一批精彩的古地圖,經由判讀後,從主要的四張圖面,大致上協助釐清長久以來關於「商人之島」位置的疑問,在這裡提出與大家一同討論。

〈Kaart van het eiland Formosa〉

約繪製於1640年代的〈Kaart van het eiland Formosa〉(台灣多翻譯成〈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是研究十七世紀台灣地理樣貌的重要地圖文獻,尤其以西南沿海的潟湖地形最為清楚,但三角測量技術十九世紀才出現,故製圖的比例與相對位置之精準度仍有討論空間。

〈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中打狗潟湖周遭之圖面
1695年的〈中國和福爾摩沙地圖〉局部圖面

〈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是1665年根據原圖重繪的成品,局部圖面主要可以看到中央的打狗潟湖,除了有打狗(Tancoia)與猴山(Apen Berg)的地名標示外,在潟湖水域中還有一座小島標示為商人之島(Handelaars Eylandt),顯示出當時打狗地區不僅有捕魚活動,也已經出現了貿易行為。另外,1695年的〈中國和福爾摩沙地圖〉局部圖面,也可見打狗潟湖內的商人之島被繪製出,這兩張圖也可以看到打狗潟湖北方也有一個規模不小的潟湖,也就是日後所稱「萬丹港」的水域。

1850年由英國海軍調查繪製的地圖

1864年打狗港正式開港前,十八世紀末早已有部分歐美貨船開始轉往此地進行貿易,打狗港遂成為英商與美商注意的目標。這張1850年所出版的地圖,是由英國海軍進行調查,並參考先前圖面資訊後繪製,也可以看到疑似商人之島的蹤跡,不過圖中猴山(Ape Hill)的位置與〈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一樣都是接近於今天的旗後山,有可能最初荷蘭人標示錯誤影響這張製圖資訊,抑或為早期的猴山其實是指旗後山,仍待考究。

那麼商人之島是今天高雄港的哪個位置呢?曾經有學者直接依據十七世紀圖面的對位置,推測商人之島為今日高雄港的中島商港區,但事實上中島是戰後才填海造陸而成,日本時代的精準圖面中,顯示中島在填海造陸前都只是一片水域而已。到底這座商人之島是去了哪裡?難道憑空消失了?

1900年由英國人繪製標示樟腦產業資訊的地圖

這張則為1900年由英國人繪製的地圖,標示樟腦重鎮以及產地資訊,此時期之地圖已有較高的精確度,局部圖面中的打狗港形狀接近我們所熟知日本時代初期的樣貌,但不像前幾張圖面都有看得見顯眼的商人之島。然而前三張圖中商人之島的共通點,皆是距離水系出海口不遠處,仔細看這張1900年的圖面,打狗川(今愛河)出海口有一座河口三角洲,就像是座小島般,極有可能是十七世紀圖面中的商人之島,在明鄭時期開始有出產鹽的記載,到了清代更有官設的瀨南鹽場,即是今天的鹽埕區一帶。

清代於河口三角洲設置有瀨南鹽場
1895年由日本人繪製的打狗川河口三角洲的局部圖面

從不少地圖都可以看出商人之島西邊水域十分廣闊,是因為昔日河口三角洲西側河道(清代稱後壁港)較東側寬,且哈瑪星亦尚未進行填海造陸之緣故,從日本時代初期的打狗港相關地圖更能明顯感受到。在探討過程中就像是在看台灣地圖演進史的縮影,見證了製圖精確度的提升過程,更帶領逐步解讀出昔日打狗港商人之島的確切位置,甚是有趣!

 1932年的古地圖可以看到原有河口三角洲(鹽埕)已經填海造陸成新市街用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